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盛世文豪> 盛世文豪 第37节

盛世文豪 第37节

  先帝给了婉丽公主两条路,要么剪了头发做姑子去守陵,要么暴毙。
  婉丽公主两条路都没选。何皇后那时候正嚣张,硬是逼着先帝收回旨意,把婉丽公主远远送走,硬把黑的说成白的,说这是流言,是抹黑,婉丽公主太伤心,伤了身体,去京外修养去了。
  所有人:呵呵。
  真当人是傻子?
  先帝心很累,他决定加快弄死何家,弄死他老婆的步伐。
  可惜他死了。
  这婉丽公主受到了教训了吗?
  并没有。
  要是有,她就不会在婚前做出包养小戏子,还还怀孕了,且弄得满城皆知这种事了。
  她不知道先帝纵容她是因为无视她,她觉得自己很受宠;她不知道先帝放过她是因为先帝想安抚何皇后和何家然后弄死何皇后和何家,她觉得自己特别受宠;她不知道新帝登基之后她的地位有很大改变,她觉得……她还能继续嚣张下去。
  以前她娘是皇后她就可以如此嚣张,现在他娘是太后了,皇帝都要尊敬太后的,她地位自然更高了啊。
  而且现在皇位上那小子她记得,还用鞭子抽过呢,现在他登基了,还不是她和她母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此神逻辑,被正常人知道了,肯定甩给她一张“妈的智障”表情图。
  可她真是这么想的。并且回京之后,她也没掩饰自己的想法。
  至于为什么先帝都死了一年了,婉丽公主才回京。那是因为作为亲生女儿,她起码要守一年孝吧?在那群多管闲事的大臣眼皮子底下,这一年她若在京城,岂不是吃不好玩不好?
  所以她就装病,延迟一年才回京。晖朝规矩,皇族守孝要三年,严格执行只需要第一年。宗室一年后可以指婚订婚,只是孝期后才能完婚。
  婉丽公主雄赳赳气昂昂的回来了,回来后就嚣张的很不给帝后面子,只进宫见了何太后,跟何贵妃拉拉家常,就回自己的公主府去了。
  当年先帝特别烦这熊闺女,提早给她建府,好把她赶出宫,才有后面和戏子鬼混的事。
  婉丽公主自觉年纪到了,这次回京要解决终身大事。
  当年她爹给她选的人,她是很不满意的。那些都被贬谪打压了的家族,哪配得上她这金枝玉叶?
  现在她地位更高了,肯定要选一个更好的。
  赵信和卫玉楠这种在世家小姐中的香馍馍,婉丽公主都是看不上的。
  举人而已,还不是长房嫡子——赵家和卫家这种大家族,长房嫡子都早过而立之年了。
  婉丽公主觉得,只有已有官职在身的世家嫡子或者将继承爵位的勋贵嫡子,才配得上自己。
  至于这些人是否已经有婚约,她是不关心的。
  就算有婚约,皇帝指婚,还敢拒绝不成?退了便是。
  至于那被退婚的女子如何,与她何干?
  婉丽公主所想,连她爹文宗皇帝都不会这么干。
  婉丽公主虽说看不起赵信和卫玉楠,但从道观远远一瞥,这几位长相还是挺符合她胃口。
  只是若将这两人招至府上,婉丽公主担心会引人误会,给赵家和卫家过多幻想,让两家以为自己相中他们为驸马。
  那皇帝那么蠢,为了讨好自己急吼吼的指婚了怎么办?她还没选好驸马呢。
  不过她问了问同行人之后,得知其中有一位寒门士子之后,就开心了。
  把寒门士子招至府上,肯定没人误会。谁都知道,寒门士子不可能成为驸马嘛。
  要是她爹还活着,婉丽公主还没这么嚣张,顶多养些戏子。
  现在她娘是太后,皇帝是可怜虫,婉丽公主能不嚣张?
  何况她又没想对那寒门士子怎么样,只是看他模样长得好,听说诗也写的不错,就召他进公主府,陪她喝喝酒看看戏,为她写写诗做做画而已,这是抬举他。
  若是把她哄开心了,别说会试,一个状元都是给得的。
  要说婉丽公主如果真得宠,得宠到她所认为的权倾朝野的程度,这还真不是大话。
  本朝虽然没有,但前前朝一状元,就曾扮作伶人给最得宠的公主弹奏琵琶,得了公主青睐。虽不敢说这状元是那公主制定,但那人既然会这么做,可见这位公主在他取得状元道路上的重要性。
  婉丽公主觉得,自己跟那公主地位差不多。
  ……
  皇帝陛下和封蔚一直有关注这位又蠢又恶毒因此杀伤力极大的公主。
  可婉丽公主动作实在太快,在道观一看中余柏林,听到下人说过余柏林身世之后,当即让人给余柏林传公主口谕,让他去公主府陪伴。
  这时候封蔚才刚知道婉丽公主也在道观。
  婉丽公主想来想一出是一出,她这次出京游玩原本目的地也不是那道观,只是中途听闻那道观签灵,才改变路线。
  不然封蔚绝不会让余柏林去那里。
  余柏林接到这荒唐的口谕后,是一脸懵逼的。
  就算是前前朝那位权倾朝野的公主,那也是婚后才会在宴会上邀请外男。
  虽然其实本质上没多大区别,但好歹婚前端着点。
  而且本朝和前前朝相隔几百年,公主地位早就大不相同,皇帝也不再那么随心所欲。
  看看辅政大臣就知道了,现在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几百年前礼仪尚不是特别完善,那个朝代虽然华夏实力强盛,但皇族里荒唐事特别多。就说皇帝,抢嫂子那叫正常,抢儿媳妇那是常有,甚至他爹的妃子只要不是自己生母,都是可以变成自己妃子的。
  之后朝代皇族比较要脸,就算有荒唐的时候,也是极个别,而不是普遍状况。
  晖朝公主地位高,只是说婚后自主权高,且驸马不可纳妾,若低调一点,只要不让外人抓住切实的证据,驸马爷不管不闹,养些面首也是可以的。
  太嚣张肯定不成。
  谁知道婉丽公主脑子穿越百年前。
  余柏林大部分时候都和聪明人相处,突然遇上一个又横又傻的,还真是呆住了。
  这公主府他当然是不去的,按照他这种正常人的想法,一边对外托病,一边派人对公主告罪说这对公主声誉不好,也就没事了吧。
  封蔚听后冷笑道:“对于正常人而言,这样的确够了,但她若是正常人,根本不会给你什么口谕。”
  余柏林苦笑道:“可我就算不去,她也无计可施吧?”
  就算这公主想针对他,也没办法针对啊。
  封蔚道:“长青,你这是揣测聪明人。若是聪明人,自然无计可施。可她不是聪明人,她恶毒且蠢,这种人,你没法应付。因为你不知道她会做出什么。”
  当年先帝再磋磨他们一家,也只会冷落无视和断掉他们一家一应财物供应。不会当众给人难堪。
  和这婉丽公主却敢直接拿鞭子抽他们兄弟两,把他们当下人一般训斥辱骂。
  以婉丽公主的脑子,完全不会想这会对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
  她就是这么蠢,这么恶毒。
  余柏林并不知道封蔚这一段往事。封蔚对以往苦难只偶尔提及一句,并不详说。
  但余柏林想起,自己所在时空历史上,还真有被评价为又蠢又恶毒,最后反而让一家聪明人遭遇灭顶之灾的荒唐事。
  那又蠢又恶毒的是一位皇后,因朝中一托孤大臣曾经对她和她娘家嚣张行为谏言,这皇后就纠集娘家,派人直接把那大臣家围了,人全砍了。
  要是正常人,做不出这种事。那大臣也没想到,这皇后会这么蠢,一点也不顾及后果。
  当然,做出这种事的皇后即使被皇帝保护着,这种事足以让所有世族联合起来摁死这一家人,她和她娘家结局足够凄惨,甚至继位皇帝都容不下她。
  可之后她死了又怎样,这家人已经全部被杀了。简直悲剧。
  余柏林苦笑:“你说那公主会没脑子的直接训斥我?还是说干脆派下人冲进府中给我两刀捅死我?”
  封蔚想了想,道:“捅死你不至于,打你板子,把你打的半死不活是肯定的。如果她碰巧心情不好,砍了你一只手一条腿都是有可能的。在她心中,你这是对皇室不敬,给你点教训理所当然。她可不会想这么做会让她引起多少人的愤怒,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余柏林:“……我住到老师家里不出门。”
  他就不信这公主还能派人冲进张府把他揪出去打一顿!就算她派人来,老师家的护院也不是吃素的。
  虽然不到万不得已他并不想麻烦老师,可这公主真蠢成这样,他也没办法了。
  封蔚笑道:“哪这么麻烦,你只说出京访友,住在王府就好了。”
  余柏林点点头。也是,就算那公主的狗腿子们破门而入,也只会看见一个空院子,绝不会想到他在一墙之隔的德王府里。
  反正也就忍一段时间。以封蔚和皇帝陛下的性子,这公主肯定蹦跶不到明年会试之时。
  余柏林只是想躲一躲,封蔚比余柏林想象中的更嚣张。他立刻就放出话来,说对余柏林仰慕已久,邀余柏林入府小住。
  婉丽公主一直是行走的话题,做什么从来不遮掩。她邀约余柏林被拒绝的事很快就传遍了,当张岳甚至赵家、卫家都决定对余柏林伸出援手,邀余柏林在自己家暂避时,德王却先出手了。
  张岳听后,拍案大笑:“有意思,真有意思。”
  在张岳看来,这并不是德王对余柏林有多看重看,而是皇帝表明态度,他看不下去婉丽公主所作所为,只是暂时没找到机会收拾她而已。
  德王向来只跟着皇帝意思走,又对其他人态度都很冷淡,若非皇帝发话,德王就算看不上婉丽公主,也不会对这么个不能参政也未成婚的公主过多关注。
  大不了也就是去宫里告状,不会亲自出手。
  若德王亲自出手,就是皇帝的意思了。
  其实皇帝陛下比封蔚还晚知道一点,但封蔚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他知道当年那几鞭子给封蔚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心理阴影。
  对他而言也是。
  封蔚小时候并不是现在这样健康。那么小小的瘦弱的一团,母亲走时他才三四岁。若不是他挡着,那几鞭子就能要了他的命。
  那时候婉丽公主不过八九岁,但挥出的鞭子带着倒刺,足够害了一三四岁病弱孩童的性命。
  如果不是有其他人及时出现,恐怕自己也得在床上养好一阵子的伤。
  小小年纪就如此恶毒,现在更不用说。
  不过现在的他们不再是当初的他们,封庭已经给他弟传话,要是有公主府的下人来要人,直接打死。若是公主亲自上王府找茬,直接闭门无视。
  看她敢不敢砸德亲王府的门。要是她敢砸,立刻就有侍卫冲出来将她拿下送进宫。
  封庭正好借此机会说她疯了。
  婉丽公主听闻一小小寒门士子居然敢拒绝她,果然火冒三丈。当听到德亲王公开跟她作对时,她毫不犹豫的派人直接去德亲王府趾高气昂的要人。
  那公主府的下人因自家主人一直很嚣张,都以为他们一家真的很嚣张了,真去德亲王府门口耀武扬威。
  结果直接被王府侍卫拖到旁边小巷一阵乱棍,回公主府后没多久就一命呜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