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神级修复高手> 第1547章 惯性的力量

第1547章 惯性的力量

  这个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人,或者说没有人敢把龙巫叫小妹妹,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也不是在虚拟环境中玩游戏,眼前是货真价实的龙巫,不死之身的龙巫,可以毁灭和统治整个世界的龙巫。
  但是唐阳羽却这么做,而且做的很随意,一点都不在乎的样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绝无法用胆大包天来形容他。
  只能用终极自杀来描述,可唐阳羽真的是自寻死路么?
  他在赌,赌初级龙巫犯错,龙巫本不会犯错,因为龙巫不是人,龙巫是神,是龙神。
  唐阳羽赌的是龙巫的肉身,她的肉身是龙小雨,龙小雨是人而且还是个年轻的女人,一个年轻的女人无论如何都会犯错,那么这就已经不是赌了,而是遇见。
  对于唐阳羽来说这只是初级目的,龙小雨不但会犯错还会连续犯错,因为犯错时有惯性的。
  犯错有惯性吗?
  答案是有,而且还很大。
  我们几乎可以在人身上的各个层面找到重复犯错的影子。
  最明显的重复犯错,体现在人的身体上。假如你坐姿不好,总弯腰驼背,那么很大概率地,你屁股一贴座椅,便是佝偻。即使你想有意识地控制,正确的姿势也撑不过五分钟。
  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的。
  同样,我们的情绪、头脑也有记忆。这记忆很可能影响一生。
  前不久唐阳羽阴差阳错的看了一部有点老旧的剧集,名字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小时候,松子用这个表情博得爸爸一笑后,她便记住了一个鬼脸模式。每次她爸不开心,她就使出这一招,屡试不爽。
  发展到后来,这个鬼脸模式成了她应对危急、想要讨好别人的固定模式。
  被诬陷偷钱解释不清时,她用这一招;面临开除风险跟校长谈话时,她还用这一招。
  后果可想而知,看到的人没人笑,他们把讨好当成嘲讽,更加生气了。于是,松子丢掉了工作,失去了名声,个人命运也开始走向灰暗。
  这一切是松子想要的吗?
  显然不是。
  难道没有更好的讨好的方法吗?
  当然有,但问题是,松子会的只有那一种,她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
  她的情绪记忆害了她。
  松子式的悲剧并不少见,就在我们身边,可能有朋友被情所困,总是遇到渣男;可能有人财运不顺,总是被合伙人坑骗;可能有人,终其一生没有走出那个行为模式,不停地切换工作,刚干出门道就放弃了,一辈子与发财无缘。
  总之,大家都在固定的模式中挣扎,想出不得。
  唐阳羽脑子里此刻在想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我们在不停地复读我们的情绪、念头、思想或者行为,哪怕它是错的。
  那人类有办法走出错误的循环吗?
  当然有,但是有难度。
  要知根知底,要知道结果还要知道根源才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对付龙巫。
  唐阳羽认为犯错带来的改变是生理性的,这一原理藏在脑科学里。鲁先生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有了路。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也就“脑回路”。
  人类的脑回路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相当可塑的。
  《浅薄》一书说得很明白,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脑回路可塑性是贯穿一生、时刻进行的正常状态。为了响应我们的经验和行为,大脑一直都在变化,它会根据“每一个感官输入、每一个行为动作、每一次突触连接、每一个反馈信号、每一个行动计划,或者每一次知觉转移”而重新安排神经回路。
  也就是说,一个念头、一种情绪或是行为,重复得多了,会在大脑中形成特定回路。
  也也就是说,犯错不是清风过水面,了无痕迹,它带来的影响是生理层面的,是长久的。
  像松子脑中,一定有个“鬼脸回路”,每当遇到与之匹配的场景,便要启动。
  而在我们脑中,也会有,只不过名称换为“拖延回路”“逃避回路”“暴怒回路”……
  脑神经的可塑性还说明一点:
  一个错误重复得越多,回路越是坚固,便越容易启动,同时越难以根除。
  这也解释了为啥尽管我们主观上不想犯错,客观上还是犯错了。
  这很可怕,但是还有更可怕的——回路一旦形成,会自我强化。
  这是什么意思?
  唐阳羽在《少有人走的路》里看到一个女人哭哭啼啼地找到心理医生,她的婚姻生活近乎悲惨。
  丈夫是个混球,家财败光,出轨成性,还是个家暴能手。每次喝完酒,对她不是打,就是骂。圣诞节,别人家阖家欢乐,她老公压根不归家,独自快活。
  这样的男人还忍他干什么?
  可这个女人一忍就是20年。她不是没有机会摆脱——20年里,他们大的离婚复婚就有两次,小的分手和好更是无数。
  随便哪个机会,心一横,就能分开,可这女人就是不走。
  心理医生劝她不要重蹈覆辙,她还大发雷霆。
  医生就很疑惑,为什么这女人明知错误,还依然愿意待在错误里?难道有东西让她乐在其中?
  一番深挖,结果惊人——这个妻子竟在受虐的过程中有爽快,她对犯错有情感上的需求。
  怎么解释呢?
  这个女人每次挨打被虐,但当她的丈夫回归清醒,想要回头时,就会道歉、乞怜。
  这个时候,她就顺理成章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她可以肆意辱骂、指责,向他人散播自己的苦难。她享受道义上的优越感和报复的愉悦,同时也从受虐方转变成施虐方。
  变成书里面是这样解释的:通常,这样的女性在童年时就遭受过屈辱,为了使痛苦得到补偿,他们会自认为在道德上高人一等。这样一来,她们便会从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报复的爽快。她们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养”。
  为了延续这种爽感,她们必须体验受害的感觉。
  如果侮辱没有发生,这一情绪模式还会饥渴,甚至会指导她制造受辱的情境。
  如果从脑科学角度解释,会是这样:我们会渴望一直让神经回路处于激活状态。这就是大脑微调自身功能的方式。
  这才是最令人瑟瑟发抖的部分。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个“喜欢发火的情绪模式”“沉迷游戏的生活习惯”或者“遭遇背叛的心理需求”,这些已经形成的回路,会在你的潜意识里驱动你走进它们。
  就像不断扩大的黑洞,要吞噬我们更多的精力和生命。
  前几日唐阳羽无意间看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也提到了类似的情绪模式。女主角若菱在追寻真我的路上,时刻提醒自己一句话:“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我全新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