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燃烧的海洋> 第九十九章 进退两难

第九十九章 进退两难

  美军大肆轰炸浩洋港与跃龙空军基地,等于为特遣舰队敲响了警钟。
  八日上午,牧浩洋再次电令龚继飞,让舰队留在孟加拉湾,并且尽可能的呆在北面,在岸基地航空兵掩护下活动。随后,牧浩洋由给母祁铁下了一道命令,让空军加强在南亚地区的作战力量。
  问题是,空军的兵力早已捉襟见肘。
  当时,中国空军大约有四千架战斗机与六百架轰炸机,其中一千架战斗机部署在中东战场上,两千架战斗机与五百架轰炸机在大陆战场上,四百架战斗机与一百架轰炸机在西太平洋战场上,本土防空至少需要四百架战斗机。也就是说,只有两百架战斗机部署在南亚,而且没有增援。
  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之内,空军只抽调了两百架战斗机派往南亚。
  受部署方式影响,在总共四百架战斗机中,只有大概一半能够掩护特遣舰队,因此随时只有不到五十架战斗机在特遣舰队附近巡逻。显然,这点空中掩护,远远不足以确保特遣舰队的安全。
  所幸的是,龚继飞少将一丝不苟的执行了牧浩洋的命令。
  到了八日下午,特遣舰队已经深入孟加拉湾,而美国舰队还在澳大利亚西面,离孟加拉湾有差不多三千公里。
  更重要的是,空军派来的不止是战斗机。
  虽然战斗机数量有限,但是在牧浩洋与戚凯威达成妥协之后,空军从大陆战场抽调了大约一百架轰炸机。
  八日夜间,空军的轰炸机群袭击了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空军基地。
  这种报复性的空中打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军再也不敢单独派遣轰炸机去打击印度洋上的中国军事基地,只能把重点转向东南亚地区。只有这样,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战斗机才能为轰炸机群护航。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国舰队必须首先轰炸中国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以及斯里兰卡与印度半岛南端的军事基地,特别是空军基地,才能打开孟加拉湾的大门,与中国舰队决战。
  问题是,如果美军舰队轰炸中国的军事基地,也将进入岸基战斗机的打击范围。
  就算弗伦奇信心十足,他也得考虑由此产生的后果,即在孟加拉湾遭到中国海军与空军的联合打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龚继飞有点耐心,弗伦奇的企图就将落空。
  要知道,特遣舰队在孟加拉湾活动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不但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的全力掩护,还能依靠维沙卡帕特南与吉达港,而美国舰队在东印度样上活动,离珀斯港有将近四千公里。
  更重要的是,美国舰队承担的是攻击任务。
  如此一来,在作战的时候,美国舰队将定期进行弹药与燃油补给,而特遣舰队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
  只要拖上一段时间,弗伦奇就会知难而退。
  对局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后,牧浩洋在一月九日与十日,又给龚继飞下了命令,要求特遣舰队不要主动与美军舰队交战,如果美军舰队进入孟加拉湾,则在空军的支持下发起攻击。
  关键就是,弗伦奇有没有胆量率领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在牧浩洋做部署的时候,周渝生也对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做了调整,加强了在孟加拉湾南面的巡逻力度。
  再过几天,至少有三十艘中国潜艇将到达孟加拉湾。
  在此之前,这些潜艇都返回了基地、或者与潜艇支援舰会合,补充了电能与食物,能在海上活动一个月以上。
  可以说,牧浩洋的战术意图很明确。
  如果实在不能避免舰队决战,就要创造最好的决战条件。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牧浩洋当时甚至做出了与美军决一死战的决定,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用特遣舰队去交换美军舰队。显然,这是一件很划算的买卖,因为这能改变双方的兵力对比。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弗伦奇率领美军舰队进入孟加拉湾,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到了一月十日,弗伦奇已经认识到,他所期望的决战机会已经不存在了,中国舰队不会贸然离开孟加拉湾。更重要的是,美军舰队暂时还没有能力进入孟加拉湾,也就没有机会在不遭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取得决定性胜利。
  更重要的是,真正承受不起重大损失的正是美国海军。
  要知道,在二零五三年,美国海军最多获得三艘“美国”级航母,而中国海军则有望获得四艘“泰山”级航母。也就是说,如果美国海军再次遭受惨重损失,哪怕在海战中击败了中国舰队,战局也会发生逆转。
  做为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弗伦奇不得不考虑由此产生的结果。
  一月十日夜间,美国舰队试探性的轰炸了浩洋港。因为舰队离浩洋港还有大约二千四百公里,所以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在返航的时候都进行了空中加油,攻击力度并不强,没能收获多少战果。
  更重要的是,这次试探性攻击没有把中国舰队引出来。
  接下来两天,美国舰队继续轰炸浩洋港。
  虽然弗伦奇加强了打击力度,但是战绩依然不太明显,不但没能把中国舰队引出来,还损失了几十架舰载战斗机。
  继续打下去,也不会有多好的结果。
  摆在弗伦奇面前的问题是:继续留在东印度洋上,还是趁着舰队的航空打击能力没有明显下降的机会撤回珀斯?
  撤的话,将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中国舰队很有可能趁机离开印度洋。
  就在弗伦奇举棋不定的时候,地面战场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俄军在一月十一日凌晨包围了德黑兰。
  虽然从战略上讲,俄军并没取得决定性胜利,能够包围德黑兰,主要是伊朗军队与中国军队主动退却,而不是俄军的作战能力的真实表现,但是在政治上,这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天,俄罗斯总统亲自宣布,俄军已经在伊朗战场上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爆炸性新闻,即便现实意义并不大。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不但中国陆军的第一三八集团军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伊朗军队都有足够强的战斗力。到一月十一日上午,第一三八集团军的减员率只有百分之五,而伊朗陆军也只损失了不到三万人。有趣的是,为了攻打德黑兰,俄军已经在伊朗战场上付出了近三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
  更要命的是,俄军在伊朗战场上的“胜利”,对整体战局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在西伯利亚,中国陆军的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击溃了俄军的第三次战略反击,在尤尔加附近围歼了俄军的西伯利亚集团军,毙伤俘俄军官兵近十万人,自身的损失却微乎其微。
  尤尔加的战斗结束之后,俄军基本上丧失了在西伯利亚发动战略反击的能力。
  远东战场上,中国陆军已经扫荡了滨海边疆区与大半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北上的突击集群已经到达鄂霍次克海西岸的丘米坎,向西推进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则攻占了腾达,前出的突击集群已经到达了塔卢马与叶罗费伊-巴甫洛维奇附近,而俄军在远东地区的主力部队已经三去其二。
  由此可见,俄军在德黑兰的胜利,只是暂时性的,或者说确实只具有宣传价值。
  在整个大陆战场上,俄军的处境极为凶险。早在一月八日,俄罗斯总统就下令动员一切人力资源,在赤塔与乌兰乌德组建了地方武装部队,强行征召所有年纪在十八岁到四十二岁之间的公民。虽然俄罗斯当局宣称,在赤塔与乌兰乌德的地方部队有近一百五十万人,但是战斗力如何,恐怕谁都不会抱太大的希望。要知道,大部分地方部队,只有单兵武器,连合适的反装甲武器都没有。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军在德黑兰取得的胜利,反而加剧了俄罗斯的艰难处境。
  一月十二日,俄罗斯总统就强行命令已经成为陆军元帅的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在伊朗发动一次战略性进攻,不但要攻占德黑兰,还要把战线推进到波斯湾,切断从中国通往中东的铁路线,并且控制波斯湾的海上航线。
  问题是,俄军有这个实力吗?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布鲁希洛夫当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俄军在伊朗战场上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是应该在占领德黑兰之后,把主力派往西伯利亚,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该地区的中国军队。
  可惜的是,俄罗斯总统并不这么看。
  显然,两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布鲁希洛夫看重的是军事因素,而俄罗斯总统重视的是政治因素。
  这也与美国总统做出的战略保证有关。
  当时,美国总统已经承诺,只要俄军能够打到波斯湾,美国就将出兵伊朗,以便俄军把主力派往西伯利亚。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美国总统至少承诺向伊朗派遣五个师的兵力,替换大约二十万俄军。
  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美军舰队还有必要继续在印度洋上作战吗?
  虽然弗伦奇不太相信俄军能够在伊朗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他肯定知道,如果俄军能把战线推进到波斯湾,那么美军舰队就没有必要留在印度洋上了,更没有必要冒险与中国舰队决战。(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