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零八章 因势利导

第一百零八章 因势利导

  当时,对印政策确实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以说,这不仅仅关系到印度,还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更关系到中国的外交行动能否取得成功。
  比如,当时中国已经向法德做出承诺,保护欧盟在印度的利益。
  从政治上讲,首先就得保证印度在战后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不然中国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没有实际意义。
  在实际操作上,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即必须是民选政府。
  当时,法国与德国都通过外交途径明确提到,中国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欧盟才能承认中国军事行动的合法性,也才有可能在战后参与印度的重建事务,并且以此与中国改善关系。
  这下,问题出来了。
  按照法德的要求,印度新政权肯定得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一个高度集权的印度中央政权,很难保证不会再次成为中国的敌人。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早在战争爆发前,中国当局就对印度的未来做了规划,而最佳结果是在印度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提高各个邦的地位,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使印度彻底丧失威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推动中国发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作为高级将领,高层领导集体的一员,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安排。
  在黄瀚林的追问下,牧浩洋只能顺水推舟的提到这个方案,即在印度推行联邦制,在地方临时政府的基础之上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然后再通过全民大选产生正式政府,完成战争到和平的过渡工作。
  黄瀚林没有食言,当天就安排牧浩洋前往伊斯兰堡。
  四月六日,牧浩洋经伊斯兰堡到达新德里,会见了印度西北地区各个地方临时政府的代表与部族代表。
  与巴基斯坦一样,印度是一个以部族为主体的国家。
  虽然部族不是政治机构,但是在很多时候,部族的影响力比政府还要大。要想解决印度问题,就得处理好部族的利益诉求。
  这一天,戚凯威已经在昆明下达了作战命令。
  按照他的安排,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迟将在四月十日发动进攻,而庞跃龙的陆战队则将在陆军取得重大进展之后,在恒河河口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牵制恒河地区的印军主力。
  在新德里,戚凯威的部署给了牧浩洋很大的帮助。
  面对几十名印度各地的代表,牧浩洋明确提出,中国军队的目的是推翻印度前政权,在印度建立一个能够和平共处的新政权,承诺在战争结束后进行大选,并且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当时,牧浩洋还明确提到,绝对不允许任何邦与任何部族闹独立。
  这个时候,戚凯威的部署发挥了作用,因为闹独立的不是印度西北地区的省份,而是东北地区的阿萨姆邦。
  说得直接一点,牧浩洋的承诺足以让印度人相信,中国不但不会分割印度,还会保持印度的完整性,并且会打击印度的分裂势力。这样一来,等于拉拢了那些还有所猜疑的印度部族领袖。
  事实上,印度各个部族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一个分裂的印度,根本没有成为大国的基础,而对于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印度来说,分裂肯定无法让人接受。
  安抚了印度部族领袖后,牧浩洋提出了要求,即各个地方临时政府、以及各个部族必须在战争时期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重任,印度的未来属于印度人,中国军队不会长期占领印度,因此任何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只会给印度人造成伤害,损失的是印度的利益。
  可以说,牧浩洋在新德里的活动,取得了重大收获。
  四月九日,在各个地方政府代表到达之后,印度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由前新德里市长贾马兰担任临时总理。同时成立的,还有内政部、警察总署、治安部队总司令、公共事务部等几个政府机构。
  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恢复新德里的秩序,修复损坏的公共基础设施。
  对印度民众,特别是新德里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将电力、自来水、煤气等生活资源将恢复供应,还意味着医院、学校等服务性公共设施将恢复运转,更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能够获得工作机会,也就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当时,印度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批公共项目就需要招募十五万工人。
  这就意味着,将有大约一百万印度人能够获得比配给还要多的生活物资,而这些人产生的消费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战后重建了。
  只是,当时为印度的基础工程买单的不是临时中央政府,而是占领军,支付的也不是现金,而是拿到配给点兑换物资的军用券。当然,这笔账最终还是得由印度当局偿还,只是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
  同样的措施,在占领区内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开始推广。
  结束战争状况,进行战后重建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工作机会,让受到战争惊吓的平民百姓能够获得谋生方式。不管怎么说,占领军提供的配给,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而任何人都有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
  只要能够将这个愿望调动起来,就能使占领区内的印度人看到希望。
  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未来。
  只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印度的物资供应远远跟不上消耗,而占领区又远离港口。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物资运送的问题又浮上了水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更多的铁路线,特别是铁路干线,把铁路的运输能力发挥出来。
  四月十日,牧浩洋飞到了昆明。
  他没有阻止戚凯威在东线发动进攻,只是要求戚凯威调整西线的作战部署,即第十三集团军不再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的作战行动由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第十三集团军则南下扫荡德干高原。
  当时,牧浩洋提出了一个明确目的:尽快攻占孟买。
  虽然孟买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超过二千四百万,而大孟买地区的人口总量更是在七千万以上,但是孟买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一座年吞吐能力超过两亿吨的超大型商港,还有印度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更重要的是,孟买是印度西海岸地区的铁路、公路与航运枢纽中心。
  如果能够夺取孟买,就能解决海运难题,也能解决铁路运输难题。
  当然,前提是控制从孟买到新德里的几条铁路干线。
  以孟买港的吞吐能力,以及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足以解决新德里、乃至整个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物资运输问题。
  问题是,要想迅速攻占孟买,陆军肯定办不到。
  四月十日的时候,第十三集团军还在斋蒲尔附近,而且主力部队已经在新德里东南的阿里格尔集结,正准备按照戚凯威的部署沿恒河而下,赶在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之前扫荡恒河平原。
  如此一来,最快也要到四月十二日,第十三集团军才能全部转移到斋蒲尔。
  问题是,斋蒲尔离孟买差不多有八百公里,行军里程在一千四百公里以上,期间三分之二的地区在印军控制之中。
  虽然巴军离孟买更近,但是其主要任务是攻占卡奇地区。
  显然,在占领卡奇地区之前,巴军不会进军孟买。
  这样一来,能够调动的就只有之前在肯帕德湾登陆的两个陆战师了。
  可以说,牧浩洋来得非常及时。在戚凯威提出问题之后,他就立即联系了庞跃龙,让两个陆战师留在肯帕德湾附近。
  问题是,这样一来,能够用在恒河河口地区的就只有两个陆战师了。
  只有把登陆战役推迟到四月底,才有可能获得另外两个陆战师。在此之前,庞跃龙手里只有两个可以调动的陆战师。
  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迟登陆作战时间。
  当然,用不着等到四月底,只要陆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把印军主力吸引了过去,或者站稳了脚跟,陆战队就能在恒河河口地区上岸。按照戚凯威的承诺,大概在四月下旬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也得考虑为陆军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
  在跟黄瀚林通了电话,获得了元首的授权之后,牧浩洋在四月十日夜间飞往孟买,亲自找到孟加拉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希望孟加拉国能够提前开放港口与铁路线,并且在后勤保障上给予支持。要知道,在此之前,孟加拉国只承诺,在中国军队攻占印度东北地区、或者在恒河河口登陆之后,才正式参战。孟加拉国这么做,也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即印度军队很有可能主动攻入孟加拉国境内。
  为此,牧浩洋不得不做出保证,而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保证。
  按照他的承诺,只要孟加拉国开放港口与铁路线,中国就会派遣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部分部队进驻孟加拉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建立一道面向印度的战略防线,并且派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到此,戚凯威制订的作战计划完全变了样。(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