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燃烧的海洋> 第六十八章 历史时刻

第六十八章 历史时刻

  二零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格林威治时间八点十五分。
  在中美欧俄四方气象学家统一意见之后,“创世纪”项目总负责人,中国首席气象科学家李金龙教授下达了起爆命令。
  这一刻,必然载入人类史册,人类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
  只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感到兴奋。
  “创世纪”这个名字是一名美国科学家取的,与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贴切。
  八点十六分,设在格陵兰的地震观测站首先发出信号:起爆完全成功。
  根据全球一千多座地震观测站探测到的地震强度信号,起爆释放出的能量在四十七亿吨到四十九亿吨tnt当量之间,相当于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核弹头顺利引爆,冰岛也在瞬间变成了历史。
  因为爆炸释放的能量十分巨大,所以无法近距离观测/
  至于在近地轨道上观测,更加不可能,因为四方之前发射的遥感卫星全部被太空垃圾撞毁,暂时无法向近地轨道部署人造航天器。
  只是,仍然有不少人目睹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爆炸。
  当时,在格陵兰岛、加拿大东部地区、挪威与英国北部地区的一千多名观测员都看到了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根据地面观测站测到的数据,爆炸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当然,最终结论还要等几天才能得出。
  四个小时之后,第一架无人飞机到达爆炸地点附近,开始拍摄爆炸场面、搜集空气中的微尘。
  到当天傍晚,已有一百多架无人机赶到。
  无人机搜集到的数据,均实时发给中美欧俄四方的科学机构,由四方科学家对爆炸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接下来的几天,全球数十亿人都在等待科学家的结论。
  虽然已经有迹象表明,爆炸非常成功,因为在十二月二十七日,火山灰就漂浮到了欧洲大陆上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北部地区、丹麦等国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地方落下的火山灰足足有十多厘米厚,但是在科学家给出明确结论之前,谁也不知道有多少微尘进入平流层,也就无法得知能否阻挡足够多的阳光,让北极地区的气温降低五摄氏度以上。
  只有达到这个标准,北极地区才有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全面冻结。
  事实上,在三十一日之前,四方科学家就得出了结论,只是存在分歧,没有给出统一报告。
  为此,四方科学家花了两天时间对分析过程进行对比。
  十二月三十一日,四方科学家小组的首席代表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发布联合公告:爆炸已经达到目的,而且超过了预期效果。
  在这次大爆炸中,有一百五十亿吨到一百七十亿吨的微尘进入平流层。
  这下,问题出来了。
  按照科学家的估计,最多只需要十亿兆吨的微尘进入平流层,就能把阳光辐射加热作用降低百分之三十,确保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让北极冰盖恢复到往年同时期水平。在微尘数量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后,阳光辐射加热作用将被减弱大约百分之四十,因此北极冰盖不但会在一个月内恢复到正常情况,还会延伸百分之十五以上。更要命的是,微尘的阻挡作用将持续下去,北极地区的低温状况将维持四个月以上,直到二零三六年五月底,才能达到往常三月份的气温水准。也就是说,北极冰盖不但保住了,还得到了增强。如果不尽快消除平流层中的微尘,小冰河期将提前到来。
  显然,这才是最要命的。
  虽然从理论上讲,只需要把平流层飞机的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能在一年之内完成微尘清理工作,但是最关键的不是总体产量,而是能否在前三个月内,制造出足够多的平流层飞机。
  说得直接一点,在最初三个月内,必须清除掉大约八十亿吨微尘。
  按照原定计划,只需要清除三十亿吨微尘。按照一架平流层飞机每天收集三百吨吨微尘计算,那么在前三个月内,至少需要制造十万架。现实是,即便各国产量能够达到,第二座组装厂立即投产,三个月内也只能制造五万架。显然,不可能达到理想状况,最乐观的估计是制造三万架。
  结论很简单:即便各国以最大产能生产,也无法在二零三六年三月底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平流层飞机。
  也就是说,必须想其他办法来阻止北极冰盖迅猛扩张。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把没有用掉的核弹头在北极冰盖下引爆。
  核武器利用的是原子能,而不是内能。
  也就是说,使用核武器,等于向自然界释放能量,而这些能量最终都会转变为内能,提高地球的总体气温。
  所幸的是,还有足够多的核弹头。
  当时,仅五个核大国就拥有近万枚核弹头,在大爆炸之后,还剩下了四千多枚,总当量在二十亿吨tnt左右。如果利用还没有销毁的核原料,还能在三个月内制造出大约五千枚当量在一百万吨tnt左右的核弹头。这么多核弹头,足以在短期内减缓北极冰盖的凝结速度。
  对人类文明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最初三个月。
  只要北极冰盖没有在这三个月内超规模冻结,那么在平流层飞机开始工作后,阳光辐射加热作用将显著增加,也就能阻止北极冰盖冻结。
  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全世界的一百多个国家再次动员起来。
  准确的说,是五个核大国。
  为了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趁此机会再次获得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核弹头的组装与部署工作全部在四方机构的监督下进行,而且所有新生产的核弹头都被单独标注,确保用在该用的地方。
  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用,谁也不知道,可是谁都知道,没有第二种选择了。
  二零三六年一月一日,在各国提前交付第一批零备件之后,平流层飞机组装厂的生产线正式启动。
  两天后,第一批核弹头在北极冰盖下引爆。
  根据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分批次引爆核弹头,能够最有效的防止冰盖冻结,减缓冰盖的扩张速度。如果集中引爆核弹头,最多只能消融一些冰盖,对阻止冰盖迅猛扩张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冰盖也会反射阳光,而且反射效率比微尘高得多,所以阻止冰盖扩张,才能最有效的阻止气温迅速降低。
  也就是说,核弹头的作用不但是释放热量,还能炸碎冰盖,让北冰洋吸收更多的阳光。
  一月十日,第一批平流层飞机下线。
  虽然时间万分紧迫,但是牧浩洋还是按照计划安排了试飞。因为是无人驾驶飞机,所以试飞工作相对简单,主要就是看能否上升到平流层,以及携带的静电吸附装置能否达到设计的工作指标。
  试飞结果非常理想。
  在一天之内,参加试飞的十架平流层飞机吸附的微尘都超过了三百吨,而且由巴西研制的高压压缩装置工作正常,由微尘压缩产生的“石球”都按照预定程序,投掷到了分布在北半球的回收地点上。
  为了确保微尘不再进入大气层,大部分回收地点都在海面上,也有一些是内陆湖泊。
  比如世界上最深的贝加尔湖。
  如果回收工作顺利进行,仅需要半年,贝加尔湖就会被“石球”填满。为此,俄罗斯专门挖掘了三条运河,把贝加尔湖的水通过尼塞河与勒拿河引入北冰洋,以及通过阿穆尔河引入太平洋。
  在做这项工程的时候,俄罗斯还转移五千多头贝加尔海豹。
  要知道,贝加尔海豹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湖里的海豹,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属于非常宝贵的物种。
  一月十四日,清理工作全面开始。
  当天,一百二十架代号“天使”的平流层飞机陆续升空。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每个小时都有二十多架“天使”从组装厂旁边,由中国陆战队专门开辟的机场升空。
  这些飞机全部由电动螺旋桨驱动,在对流层内,由蓄电池提供电能,上升到对流层之后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因为巡航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公里,在白天向西飞行、夜间向东飞行,所以在夜间飞行时间在六个小时左右,而飞机上的蓄电池能够提供持续飞行八个小时所需的电能。也就是说,“天使”不用返回地面充电,只要不出机械故障,能够一直在平流层内飞行。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
  因为静电吸附装置需要消耗电能、压缩系统也要消耗电能,加上飞机上的各个系统都有维护周期,所以平均三天左右,“天使”就得返回组装基地,进行四个小时左右的维护,然后再次升空。
  为了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得到这些飞机,“天使”上有一套自毁装置。
  除了在组装基地附近,即接收到了特别的信号之外,在任何地点,只要飞行高度低于一万八千米,“天使”就会自毁。
  显然,世界各国在努力自救的时候,也在提防着其他国家。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不得不承认,人类文明没有因为这次灾难而得到提升,至少没有因此而为大一统努力。
  灾难绝对不是促成人类联合的主要动力。
  只有切实的利益,或者说更加美好的未来,才是人类全面联合的基础。(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