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科举大佬> 第102节

第102节

  箫翰林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
  苏凤章紧接着说道:“其实这些年来翰林院修书不断,却没有修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零零散散的能有什么成绩。”
  “此时若是有人能站出来统领此事,但凡有一二成果,陛下定然刮目相看。”
  箫翰林拧眉问道:“可是如你所说的兴师动众的话,万一不成岂不是……”
  “一旦开始,岂会不成?”苏凤章笑着说道,“就像箫大人所说的,此事一旦开始必定兴师动众,参与的人不计其数,甚至能把朝堂上位高权重者囊括其中,这般一来,到时候只怕我们放弃了,他们也不会放手,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眼看箫翰林的眼睛越来越亮,苏凤章便知道他已经心动了,落下最后一句话:“到时候第一个提出此事之人,定能青史留名。”
  第139章 盛世修书
  一句青史留名成功的打动了箫翰林,亦或者这一位看起来本本分分,似乎被池良俊的打压磨平了棱角,但在朝为官又有几个能真的视前程如粪土的。
  之前蛰伏,不过是箫翰林并无甚人脉背景,在翰林院中人缘也只是一般,跟池良俊硬碰硬的话只有他吃亏的份。
  箫翰林对自己颇有几分自知之明,在北方官员眼中,他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而在南方官员的眼中,他又是不起眼排不上用场的那种鸡肋。
  而现在,苏凤章将一个大好的机会送到了他的面前,即使明知道苏凤章有别的心思,箫翰林也抵挡不住这巨大的诱惑。
  更甚者,不用苏凤章诱惑,箫翰林只想到青史留名四个大字就激动不已,连带着几晚上都没能安眠,不是因为担忧,而是因为兴奋。
  大半个月过去,苏凤章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的模样,反倒是箫翰林颇有几分坐立难安的架势,心中期盼着皇帝早日想起自己。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期盼发挥了作用,这一日天气依旧炎热,宫中的皇帝却突发奇想招人侍读,点的翰林可不正是他萧通达箫翰林。
  箫翰林飞快的梳洗了一番才出门,临走之前拍了拍苏凤章的肩头,说道:“放心,此事若是能成,本官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苏凤章笑着送他离开,对于这位的气量倒是有了新的认知。
  大热的天,箫翰林难得精神抖擞,连入宫的脚步都带着几分兴奋,以至于踏进宫门的时候都快要反应不过来。
  宫殿里头凉爽万分,毕竟热到谁也不可能热到皇帝,宫殿四角都放着大大的冰盆,与外头炎热的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让箫翰林脸上的笑容迅速消失的,不是这宫殿里头的凉意,而是皇帝的取笑。
  在看见这位侍读进门行礼的时候,皇帝漫不经心的笑道:“珩儿你看,我就说萧通达爱出汗,这会儿过来肯定浑身狼狈,可不正是如此。”
  皇帝这话说得,不像是突然想起萧通达喊他过来侍读,倒像是专程喊他过来出丑似的。
  皇帝敢说这么招人怨的话,四皇子可不敢,他连忙低头说道:“父皇,箫大人定是面圣心切,这才一路赶来,您可得体谅一下。”
  皇帝哈哈一笑,点头说道:“你说的也是,李公公,你带他下去梳洗一番吧。”
  于是萧通达进门还不到一瞬的功夫,又跟着李公公去隔壁收拾去了,他还敢因此有任何不悦,免得被皇帝记恨。
  再次出现在皇帝面前时,萧翰林才发现宫殿之内除了皇帝和四皇子之外再无他人,尤其是并未见到太子殿下的身影。
  这是一个好机会,箫翰林这般想着。
  这一次皇帝倒是没闹幺蛾子,就让他在旁边讲经,只是看着兴趣不大,有一搭没一搭的点着头,完全一副随意打发时间的架势。
  四皇子见状,笑着说道:“父皇可是乏了?”
  皇帝叹了口气,淡淡说道:“这几日天气热得很,吃得不好,睡得也不好,整个人也显得没精神,太医说这是苦夏了,朕却觉得定是今日无趣的缘故。”
  四皇子就提议道:“不如去请了乐师过来?儿臣听说他们近日在排演新曲。”
  皇帝听了却是兴致缺缺,道:“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人,那几首曲子,能有什么新意。”
  说完这话,他忽然抬头看向已经停了讲经的萧通达,道:“箫翰林,今日宫外可有趣闻?”
  箫翰林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一时间脑子如同浆糊,嘴倒是更快一些:“趣闻倒是谈不上,不过金科探花郎与柳絮柳姑娘的事情,倒是人尽皆知。”
  这般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一向都是皇帝心中所喜的。
  只是这一日他兴致还是不高,淡淡说道:“此事朕也有所耳闻,孟庭果然是个风流的。”
  箫翰林倒是不知道如何接话了。
  幸亏四皇子就在旁边,笑着说道:“父皇,前几日你不是还夸他作诗有灵气吗,不如派人传他入宫,考校考校他的诗词?”
  “天气太热,懒得考校。”皇帝一口拒绝了。
  四皇子心中也觉得奇怪,想不通皇帝为什么最近这般的无精打采。
  他心思一转,转而看向箫翰林,笑着提起了苏凤章:“箫翰林,听说苏状元进入翰林院之后一直跟随你学习,这弟子你可满意?”
  “苏修撰才思敏捷,为人沉稳,比微臣强了许多。”箫翰林心底嘀咕起来,不知道四皇子这是什么意思。
  一瞬间,他忽然想到苏凤章是青州人士,与徐子峰相交甚秘,而徐家又是四皇子的母族,那么苏凤章与四皇子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联。
  四皇子点了点头,看向皇帝说道:“提起苏状元,儿臣倒是想起了一件趣事。”
  “哦,是何事?”皇帝十分给面子的问道。
  四皇子就笑道:“最近天气太热,民间多有用扇子纳凉的,达官显贵又兴起比较扇面的好坏,苏状元擅长画技,孟庭与他是好友,便上门去求画去了。”
  “苏状元一口答应了,谁知道转身就给他画了一幅小人图,上头却是孟庭不耐炙热,使劲扇扇子的场景,画我倒是并未见过,但听子峰提起,说是活灵活现,十分可人。”
  “就是……咱们风度翩翩的孟大才子,在扇子上成了三头身,还竖着朝天辫。”
  一听这话,皇帝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也说道:“苏状元看着文质彬彬,是个儒雅沉稳的,没想到还有这般促狭的时候。”
  说完这话,皇帝又好奇的问道:“箫翰林,你可见过苏状元的扇子画?”
  箫翰林只得回答:“倒是并未见过,苏大人并不怕热,其他人满身是汗了,他身上还清清爽爽的,倒是让人心中羡慕。”
  “哦,这倒是新奇。”皇帝忍不住说了一句,又问,“他如今在翰林院做什么呢?”
  如果说刚才还是猜测,那么现在箫翰林就是确定四皇子故意提拔苏凤章了,不然不会故意提起,他心思百千,口中很快说道:“除了看书,就是修书。”
  忽然,他眼神一动,继续说道:“苏大人不愧是陛下钦点的状元郎,即使是看书修书也与旁人不同,几个月下来倒是琢磨出一套新的书目法子来。”
  皇帝顿时好奇问道:“哦,是什么法子?”
  箫翰林便将自己记得的书目索引法子一一道出,仔仔细细并未隐瞒。
  听完他的话,皇帝又笑道:“听着倒是颇为有用,怎么不见池良俊提上来?”
  箫翰林忍住告状的想法,池良俊外貌不受皇帝喜欢却还能在翰林院盘踞多年,背后自然有靠山,箫翰林并不确定自己告状的话皇帝会不会维护他。
  沉吟了一会儿,箫翰林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只是说道:“苏大人才刚整理完一略,还不敢在池大人面前提起。”
  “既然是好用的法子,早些用起来才是正经事。”皇帝笑着说道,“这样吧,既然池良俊让你来做藏书的事,这件事便由你来处理。”
  箫翰林眼睛一亮,连声说道:“微臣遵旨,定当竭尽所能。”
  皇帝不给面子的说了一句:“这般简单的事情之前也想不到,你也只能派上这点用场了。”
  箫翰林只觉得自己脸上火辣辣的,鼓起勇气说了一句:“陛下,微臣还有另一件事上禀!”
  皇帝淡淡问道:“何事?”
  箫翰林注意到四皇子望过来的视线,到了嘴边的话打了个转就变了样。
  “此事还得从苏状元被派过来,与微臣一块儿修书说起,实在是说来话长。”
  “翰林院修书这么多年,也没瞧见修出什么来。”皇帝略带几分不耐烦的说道:“长话短说。”
  箫翰林也不敢兜圈子了,直接说道:“修书过程中,苏大人与微臣多有商讨,便想到如今这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修书难有成效,费时费力不说,也是无望的很。”
  “古人常言道易代修史,盛世修书,大周朝百姓们安居乐业了百年,怎么如今翰林院还是跟史书过不去,为何不能修书呢?”
  “若能集结天下文人,广搜天下奇书来充实天府宝藏,修著一本集百家之长,张我大周风采的旷世大典,岂不是能够青史留名!”
  箫翰林一股脑儿说完这话,迎着皇帝的眼神这才知道害怕,连忙低头不敢再看。
  皇帝就像是不认识他了似的左看右看,忽然笑道:“箫爱卿,这可不像是你的主意。”
  箫翰林忍住擦汗的举动,拱手说道:“确实不是微臣一个人的主意,多是苏大人提起的。”
  皇帝笑了一声,不知道是不是看透了箫翰林的那些把戏,转身问道:“珩儿,你觉得此事如何?”
  四皇子并未直接说话,沉吟了一会儿才道:“自我大周开朝以来,倒是并未有过举国之力修著大典的事迹。”
  谁知道一听这话,皇帝就朗声笑起来:“是啊,太祖高祖皇帝都未能做到的事情,说不定在朕这儿能做到。”
  “你们不知,其实先帝去世之前,也曾有过修著大典的心思,只是那时候时机还未成熟,这些年朕倒是忘了此事,没想到如今苏状元提了出来,甚合朕心啊。”
  第140章 宣武大典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天下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维边助农皆有所得,唯有文化一道繁杂乱道,难以查阅。”
  “上令各地诏求藏书孤本,汇编天下藏书,修著《宣武大典》,集千年之大成,著古今之盛典,以流传百世,供天下子民查阅。”
  “令四皇子秦珩主持《宣武大典》修著,中极殿大学士梁成、建极殿大学士顾梦章为总裁,翰林院大学士王夫宴、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编撰此典。”
  “允修著期间,征收民间图书文集,用后归还。”
  “允修著期间,特招天下文人志士,以全此书。”
  “允思学殿改为宣武大典处,供缮写、收掌、监造、荟要所用。”
  “望此大典不负朕望,流传百世,以发民智!”
  在大朝会上,皇帝直接颁发的旨意直接打晕了朝堂上大部分人。
  虽说已经习惯这位皇帝有一处是一出的性格,但《宣武大典》到底是什么东西,皇帝为什么忽然想起来修撰此书,别的不提,他甚至没跟几位太师太傅通通气。
  人选都订好了,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旨意,完全没给他们反对的机会。
  李公公的声音落下,垂手拱立在帝座旁边,甚至不敢去看底下那些个大人的脸色。
  旨意颁完,朝堂之上寂静无声,惊讶、复杂、愤怒、忧思交替的出现在这些大人们的脸上,尤其是站在最前面的太子殿下脸色更加铁青。
  他并不反对修著什么大典,左右这都是对大周有利的事情,但为何四皇子会是主持,父皇让四皇子出面,又把他这个太子爷放到了哪里。
  与他脸色一般难看的还有张太师等人,不提他们的政治立场,这一次皇帝要修著事关大周的宣武大典,在此之前甚至并未与他们通气,其中代表的意味让这几位大人心惊胆战。
  皇帝扫了一眼下头众人,开口问道:“怎么,你们这是觉得《宣武大典》有不妥?”
  下头的官员们不敢说话,皇帝却直接点名:“张太师,你来说。”
  张太师作为文臣魁首,又是皇帝的老师,向来都有几分颜面在,这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道:“陛下,修撰《宣武大典》的本意自然是好的,只是事出突然,本官担心虎头蛇尾,到时候浪费了人力物力,却无甚成果。”
  皇帝一听,点头赞同:“张太师说的不错,既然如此,你就负责监督此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