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梦回大明春> 第495章 491【王二郎造阵图】

第495章 491【王二郎造阵图】

  武举考试还未结束,大宁都司就已在纸面上创立,级别跟万全都司大致相同,同时与蓟镇属于互相依存的关系。
  蓟镇,营兵制,隶属于兵部,主征伐作战。
  大宁都司,卫所制,隶属于后军都督府,兵部只有调兵之权。主要职责,是管理军户、保证屯田、训练士卒、供给兵员,不得绕过兵部直接打仗。
  大宁都司之地,属于蓟镇范围。
  蓟镇多个卫所,以及辽东广宁前屯卫,划归大宁都司管辖。
  官员任免如下——
  大宁都指挥使:马永。
  大宁都指挥同知:萧滓、郑康。
  都指挥佥事、经历、都事、断事若干,不做详述。
  大宁前卫指挥使:俞大猷。
  大宁中卫指挥使:周君佑。
  另有二十多个卫所,主官皆由武进士、武举人担任。他们都是非世袭武官,今后升迁速度会更快,有可能会被调去其他地方掺沙子,一步步侵蚀大明的世袭武将制度。
  这次武举殿试,俞大猷是武状元,周君佑是武榜眼。
  周君佑不但在考生中骑射第一,而且策论文章仅次于俞大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文武全才。
  至于周君佑为啥在历史上名声不显,是因为他爹周尚文卷入政斗,周君佑作为牺牲品被流放。
  其父周尚文,如今还默默无闻,同样文武双全,但是性格耿介,经常跟文官起冲突。于是,文官督抚凭借周尚文打胜仗,事后却故意无视周尚文的战功,包括皇帝和王渊在内,都不知道边疆还有这么一号猛人。
  历史上,周尚文声名鹊起,还是嘉靖年间的事儿。
  右翼蒙古副汗吉囊崛起,多次犯边,每次都被周尚文痛揍,基本上打两三次就死一个儿子。吉囊的儿子,被周尚文阵斩好几个,从此意志消沉、纵情享乐,大权渐渐落入弟弟俺答汗手中——若非有周尚文存在,俺答汗根本不能上位。
  可惜周尚文得罪了权臣严嵩,三个猛将儿子,都被严嵩定罪流放。周尚文苦苦哀求,嘉靖有些心软,同意释放其长子和幼子,但次子必须流放海南岛。他的三个儿子,也全是骁勇之辈啊,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顺便一提,周尚文是明朝唯一位列三公的武将。
  嘉靖朝简直将星如云,戚继光、俞大猷就不说了。还有马永、梁震、周尚文、沈希仪四大名将,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猛人。就拿梁震来说,吉囊、俺答兄弟联手犯边,被梁震轻松击破。这兄弟俩大怒,尽起骑兵十万,倾巢而出报仇,又被梁震给杀回去了。
  当时的吉囊和俺答真是好绝望,他们坐拥河套之地,有控弦之士逾十万。可入侵宁夏被梁震干翻,入侵延绥、大同又被周尚文干翻,走哪里都只有挨揍的份儿,只能缩回草原吊打周边部落。
  右翼蒙古如此,左翼蒙古和朵颜三卫也差不多。刚开始有马永顶在那里,接着又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打得那些蒙古部落再不敢南犯。
  至于沈希仪,则为西南军神,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到处平叛,最后甚至被调去海南岛平叛。
  只能说,嘉靖命好!
  ……
  如今,由于移民不足,大宁城暂时只设两卫,俞大猷和周君佑担任指挥使。
  但他们的指挥使职务,归属于大宁都司系统,只负责屯田和练兵。因此,他们又担任参将,归属于蓟镇系统,可以随时带兵抵御蒙古入侵。
  投降的朵颜卫骑兵,被彻底打散,扔去大宁都司各卫所。他们也分到了牧场,负责为大明养马,同时需要慢慢学习汉话,第一步就是给自己取个汉名。
  俘获的朵颜卫族人,一些发还给投降的朵颜卫骑兵。又挑选出15岁到30岁的年轻妇女,分配给大宁移民做老婆。剩下的,则全部送回全宁草原,让这些人继续作为大明屏障。
  质子伯革,被皇帝封为朵颜都督,带着朵颜残部在全宁草原繁衍生息。他不但需要抵抗左翼蒙古,还得应付福余卫和泰宁卫,生存难度堪称地狱级别。
  出发之前,武状元俞大猷、武榜眼周君佑、武探花李扬,相约前来拜见王渊。
  “见过王侍郎!”三人齐齐作揖。
  王渊笑道:“不必拘礼,都请坐吧。”
  俞大猷问道:“武官不得与文臣结交,我等此来,并非攀附。只因大宁之地为王侍郎收复,荒凉残破,百废待兴,不知王侍郎有何叮嘱?”
  王渊说道:“大宁都司马永,为人清廉,治军严明。你们在他手下为官,可多听教诲,多学些本事。五年之内,大宁应该都不会有战事,当以屯田练兵为主。朝廷会一直移民实边,多为流徙之徒,军纪应该狠抓。在编军户,每人赐一百亩地,当用心屯垦,军官不得侵占。”
  “自当如此。”周君佑说。
  王渊笑道:“新屯之田,民力空虚。我不怕你们侵占,就怕你们役使军士,让士卒为你们当官的种田。我这么说吧,你们别想着侵田,大宁武官至少十年之内,全都会被调去别地。你们侵占再多良田,调任之后还能顾得了?迟早被别的军官占了。因此,调任之时,最好把自己的私田卖掉。而侵占之田,没有地契,是肯定卖不掉的。”
  李扬惊讶道:“十年之后,肯定会调去别的地方?”
  王渊点头道:“这是为了增强大明军队活力。你们的身份非常特殊,是第一批天子武门生,今后升迁肯定更快。各地世袭武官绝嗣或犯罪,一旦出现空缺,优先提拔你们去补任,但这辈子都不可能世袭。有所得,必有所失,你们自己掂量。”
  三人终于明白朝廷的路数,都佩服王渊好手段,居然用这种温吞方法改革大明军制。
  虽然见效很慢,但胜在不会引起巨大反抗。
  肯定是有配套行动的,比如心思活络的御史,在明白皇帝心意之后,必定逮着世袭武官弹劾。朝廷也不需要大动干戈,每年只处理四五十个就行,平摊到全国根本掀不起波澜。
  一年处理四五十个世袭武官,全部把武进士、武举人塞过去,武举不够还有皇帝的豹房勇士顶上。
  十年之后,地方流职武将就有四五百个。如果逐年增加比例,塞去上千个也不在话下,长此以往必定引起质变。
  这些流职武将,肯定会受到地方排挤,甚至遭到各省都司打压。但是,布政司和按察司会帮他们,督抚和御史也会偏帮他们,他们将渐渐变成文官的“走狗”。
  弊陋肯定有,但无伤大雅。
  又向王渊请教一番,三位武进士起身告辞。
  离开之前,俞大猷拿出三本兵书:“王侍郎,此乃恩师所编,他老人家想请你斧正。”
  “一定拜读大作。”王渊笑道。
  回到书房,王渊首先翻开《韬铃内列篇》,一眼望去全是各种阵图。而且阵图讲解极为艰涩,必须熟读《易经》才能看懂,王渊瞬间就被整得脑子迷糊了。
  但是,结合自己的战场经验,用数学与几何去解析,王渊很快就发现了奥妙。
  无非是多兵种组合,进行最高效的排列。阵型变化之间,都能以多打少,不断创造我军的局部优势。
  就拿圆阵来说,并非就是圆形。
  它左右哨布有骑兵,或者是精锐步兵。中间十哨,各为方阵,但十个方阵又呈圆形排列。后面有殿后部队,还设有两支预备队,两支奇兵队,两支伏兵队,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了。此阵适合防守反击,若再配备车兵、火铳和炮兵,能抵御数倍于己的蒙古骑兵。
  只不过,对士兵素养的要求有点高,许多阵型都需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而且,这些阵图多为打大仗而准备,至少也得好几千兵力才能布阵。比如“司马穰苴握奇营阵”,需要一万两千五百人,阵中有阵,纷繁复杂,早特么已经过时了,根本就不适合明代战场。
  王渊在研究之后,删掉那些没啥鸟用的,又对其余进行完善,加入火铳兵和炮兵的编制。
  完善之后,王渊感觉花活太多,直接选取最简单的方阵,置车兵、骑兵、炮兵、火铳兵、弓箭兵、后勤兵、长兵器队。蒙古骑兵来了就布车阵,火器进行射击,扰乱阵型之后,长兵器步兵趁机杀出,接着用骑兵追赶敌人。
  简单,直接,易于推广,对将领和士卒要求不高,比俞大猷老师那些阵图好用得多,也比大明传统军阵更适合实际战场。
  就是造价比较高,火铳兵和火炮队都得砸钱,日常维护也比较烧钱。
  编好阵图,王渊拿去献给皇帝,就看朱厚照舍不舍得推广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