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兵甲三国> 第365章 恶魔攻城

第365章 恶魔攻城

  公元201年五月初,公孙白率二十万大军自邺城南下,掀开了汉末两大最强诸侯之间的战争的序幕。
  得到消息的曹操,一面令黎阳的守将车胄坚守城池和阵地,延缓公孙白南下的脚步,一面沿黄河一带布置防线。
  曹操为了防止关中和西面的凉州生乱,遣使任命凉州的马腾为凉州牧,拜镇西将军,同时安抚关中,马腾原本并非像演义中那样忠义,不过一个有点野心但野心不大的地方军阀,所以欣然接受了曹操的好意。
  曹操一面稳定侧翼的马腾,一面开始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他令夏侯惇率两万大军坚守河内郡荡阴和朝歌一带,防止公孙军从东面进攻司隶,同时对冀州的治所邺城造成威胁;令夏侯渊、李通率三万大军守青州平原郡,威慑渤海郡的守军;令于禁、魏续守武原,乐进、宋宪守延津,刘延和张绣守白马,满宠和李典守敖仓,藏霸和曹休守濮阳,韩浩、魏续守顿丘,几乎整个黄河沿岸一带的城市和渡口都布置了守军,防线长达千里,但都是镇守要隘之地。而曹操本人则亲率贾诩、程昱、徐晃、许褚、典韦、刘晔、曹纯、曹洪、蔡阳、曹仁等人镇守官渡,随时策应各处。
  公孙白战功赫赫,被汉帝刘协称赞为超越卫青和霍去病的名将,自出道以来,未尝一败,叫曹操如何不敢小心谨慎,这一次曹操几乎是倾巢而出,出动了三十万大军,光官渡之地就留有十万大军,只留下曹昂、董昭和毛玠等人率三万人坚守许都。
  这样的战术,可以说是曹操和贾诩、程昱的高明,同时也显示了曹操心中的示弱。公孙白不过二十万大军,而曹操多达三十多万大军,甚至只要曹操愿意,随时可以凑齐四十万大军,明显的以寡击众,但是曹操却采取的是防守战术,可以说是以逸待劳,而且将主战场放在黄河南面,则给自己增加了粮草供给的便利,同时也给公孙白带来了诸多不便,看似稳占便宜,但是两军交战讲究士气,曹操很显然在士气上落了下风。
  面对曹操如同如同铁锁一般的千里防线,掌握进攻主动权的公孙白则简单得多,他令沮授、田丰率一万大军镇守邺城,同时分兵守九侯城和武城,呈犄角之势,防止东面的夏侯惇趁机偷袭;令田楷、关靖等幽州旧将率幽州旧部两万人坚守渤海郡,防止夏侯渊北上;然后率二十万马步混杂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南下,直取黎阳,欲将黎阳作为伐曹的根据地,坐镇此地策应伐曹之大计。
  ……
  黎阳城,原本属于冀州之城,但是因为其夹在司隶和兖州的中间地段,故自袁绍时代开始,黎阳城就一直在曹操的手中。
  欲渡黄河,南下进攻兖州,进而攻袭许都,必先取黎阳,所以黎阳城成为公孙军和曹军大战的最前沿阵地。
  历史上的袁绍,在南下伐曹的时候,进攻的第一站也是黎阳城。当时曹操早有准备,聚集兵力于黎阳城,深沟髙垒坚守。其实当时的曹操渡河而来,兵马并不多,后继粮草和兵力运输都诸多不便,若是袁绍全力进攻,曹操恐怕也是吃不了兜着走,很难守住,只是那一战因为袁绍麾下的谋士沮授、许攸和审配等人各不相和,不图进取,结果袁绍气势汹汹而来,却硬生生的和曹操在黎阳城外的八十里处,硬生生的相持不战两个月,最后倒是曹操自己守得没意思,粮草也耗不住,索性先退了。
  而如今公孙白大举率军南下,曹操为了给自己布防争取时间,给车胄下的命令是能坚守多久就坚守多久,决不允许不战而降。
  黎阳城中,不过区区一万兵马,这还是曹操增兵了五千。车胄在黎阳城外堆土为山,设立了三道防线,以强弓硬弩坚守,又在城头上堆满了滚石、擂木和滚油等守城器械。
  自知难以守住的车胄,除了在黎阳城下布置了重重的防线之外,又在黎阳城背后的黄河之上准备了数百艘船只,一旦城头被攻破,则率军逃出南门,奔往渡口,渡河南逃。
  五月的黎阳,正是阳光明媚,繁花似锦的季节,气候宜人,既无春冬之际的寒气,而暑季的酷热之气也尚未来临,再加上背靠黄河,那猎猎的河风更是吹淡了黄河北岸的热气。
  黎阳城头,曹操的心腹将领车胄,正全身披挂,腰悬宝剑,眉头紧蹙的望着北面之地,烈烈的河风之河面上吹来,吹得他衣袂飞扬,却吹不散他心头的忧郁。
  一万对二十万,无异于螳臂挡车,他根本就没想坚守住,曹操给他的时间是七天,只要坚守七天即可,七天之后,他便可率军渡河撤退。
  可是正因为这种未虑胜先虑败的阵势,使得全城的守兵士气全无,满城暮气,一个个未战之前,就开始盘算着如何逃跑才不会被公孙军抓住后腿。
  而最玄乎的是,这群毫无战心的守军,不但********盘算着怎样才能跑得潇洒飘逸以及风骚,不至于弱逼得像第一次逃跑的样子而丢尽颜面,而且把公孙军传得神乎其神,更有甚者,说得公孙军刀枪不入,水火不侵,而公孙白本人更是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样以讹传讹,传得公孙军如同天兵天将一般。
  得到消息的车胄不禁勃然大怒,再这样纵容谣言传下去那还打个毛,直接渡河撤退就好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车胄亲自斩杀了几名“妖言惑众”的士兵,并亲自纠集大军,做了一次动员大会,立下了背水一战的誓言,这才稍稍好转。
  而令车胄始料不及的是,因为他这样一来闹的动静太大,以至于负责收集情报的黑豹卫彻底掌握了城内的军心状态,未等公孙白的大军到来,谍报已然飞入公孙白的大帐。
  ……
  该来的终究是要来的。
  清晨,天刚蒙蒙亮,远处仍然是朦朦胧胧的一片,天上的残月尚在远山之巅。
  黎阳城北门远处的地平线上,一道乌云缓缓涌起,越涌越大,逐渐遮蔽了整个天际,密密麻麻的公孙军骑兵如同潮水一般席卷而来。
  整个地面都在颤抖,在战栗,天地之间再也没有别的声音,只剩下那震耳欲聋的马蹄声。
  城上的兵士甚至产生一种错觉,只觉面前一道接一道的排山倒海般的洪流滚滚而来,无数的惊涛骇浪扑向城头,站在城楼上如同处在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之上。
  三万铁骑滚滚而来,尘土漫天,杀气充塞着整个天地!
  呜呜呜~
  号角之声冲天而起,连绵不息,传声示警。
  闻讯而来的车胄率众登上了西门城楼。
  饶是心中早有准备,看到城下远处的情景,车胄依然心中暗暗倒吸了一口凉气。
  二十万的军马从黎阳城下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接地连天,无穷无尽,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则是清一色的骑兵,戈戟竖立如林,马头攒动如浪。
  一直行进到距黎阳城第一道土山之前时,公孙军这才慢慢的停了下来。在“公孙”字大旗之下,数以万计的刀戟,汇成了一望延绵无际的金色森林,冰冷的肃杀之气漫过虚空,在黎阳城上无尽的弥漫开来。
  阵旗开出,先是一队悍勇的甲士呼啦啦的涌将出来,排成两排,旋即一名头戴青铜面具的将领,跨骑着一匹高达一丈、身上披上厚厚的铁甲的战马缓缓驶出。
  紧接着那青铜面具战将之后,又呼啦啦的涌出一大片全身连同战马都包裹在铁甲之中的怪物,尤其是他们全部带着清一色的青面獠牙的面具,在清晨未褪尽的暮色中显得格外的狰狞,更是令土丘之前的守军心惊肉跳。
  “天哪,这是什么东西,怎会如此恐怖?”
  “嘶……我的老娘,这群东西不会是鬼怪吧?”
  土山之上的守军齐齐发出惊恐的呼声,然而不等他们平定下来,令他们更为胆寒的一幕发生了。
  嗷嗷嗷~
  在那群黑色幽灵一般的鬼怪的率先发出鬼哭狼嚎的厉啸声,紧接着他们身后的二十万大军跟着一起发出凄厉而整齐的啸叫声。
  二十万人发出的声浪,方圆十数里可闻,整个天地之间都只听到他们诡异和恐怖的啸叫声。
  有了前面那些高大而诡异的骑兵挡在前面,再加上暮色未消,在曹军守军眼里,那浩如烟海、一望无际的公孙军就说二十万幽灵战士,令人触目惊心,再加上这凄厉而诡异的啸叫,更是惊得众曹军面无人色。
  啸叫声依旧在持续,这期间的曹军守军不少人吓得两股战战,若不是一些头脑清醒的曹军将领镇住他们,说不定很多人早就扔下兵器逃之夭夭了。
  端坐在汗血宝马之上的公孙白,待得啸叫声持续了三四分钟之后,这才挥手示意众人暂停,那撕裂天地般的啸叫终于逐渐停歇,晨光中的公孙白被那些幽灵骑兵紧紧的簇拥着,如同鬼王一般,愈发显得可怖。
  公孙白一手举戟,一手举剑,仰头望天,念叨着什么,似乎在做一场法事一般。
  紧跟着,在他的身旁四周又响起了诡异至极的声音,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波涛一般向四周蔓延和荡漾着,接着整个天地之间都是这种极度诡异的声音。
  “呜哩哇啦翁拉巴拉乌拉翁拉哇啦……”
  那声音无迹可寻,根本没办法听懂,如同咒语一般。而更为恐怖的是,二十万人齐齐念着这无厘头的咒语,很快形成一种恐怖的声浪,如同数十万只苍蝇和蚊虫齐鸣,钻在众曹军士兵的耳中,只觉心烦气躁,再也无法平心静气下来,只好紧紧的捂住耳朵,不让那声音钻入。
  随着那连绵不绝的咒语,彻底击溃曹军守兵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那名如同鬼王般的骑士,一边念着咒语,一边朝前面虚指——一座黑影瞳瞳的井阑出现在土山之前,如同黑塔一般,耸入云空。
  一座接一座的井阑出现,使得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的曹军守军彻底石化了。
  “妖魔,他们是妖魔……”一名曹军守兵终于坚持不住了,发出崩溃般的惊叫。
  那名曹军一开口,恐慌至极的情绪瞬间蔓延开来,连那些意志坚定的将领也变得恐惧起来。
  嗷嗷啊~
  就在此时,对面的幽灵骑兵齐齐发出鬼哭狼嚎般的怒吼声,紧接着汹涌而来,气势汹汹的杀往土山。
  哗~
  不知是在谁的第一声呐喊之下,土山上无数的士兵纷纷扔落兵器,争先恐后的撒腿就跑,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那些曹军将领开始还在呵斥,没过多久自己反而带头跑了。
  “妖魔来了,妖魔来了……”
  第一道防线一跨,迅速的蔓延到了第二道防线,然后是第三道,所有的士兵们都哭爹喊娘一般的惊叫着往城内方向狂奔。
  见势不妙的车胄刚刚率众出城,立即被那汹涌而来的人流惊得魂飞魄散,他自知大势已去,当即果断的调转马头,率先逃入城内,往南门外的黄河逃去。
  二十万大军如同泰山压顶一般汹涌而来,如今又乱了阵脚,就算是神仙也无力回天,车胄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全自己的性命。
  (没办法,前期大战之前的描述,查了很多资料,没有赶上十二点前,只好今日三更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