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宅在随身空间> 第397章 经济难题

第397章 经济难题

  2月28日,一支庞大的h国海警船舰队,出现在鱼钓岛海域。
  这支舰队有各型执法船只100多艘,浩浩荡荡,铺面而来。
  停泊在这附近的杰日海上保安厅的船只,还不到50艘。
  然后疯狂的撞船战开始了,h国海警船开足马力,用最大的速度狠狠朝日方船只撞去,目的只有一个:把小鬼子的船全部撞沉、撞跑!
  为了报复杰日前几天在鱼钓岛上修建灯塔机场的行为,h国还出动了4艘排水量过万吨的海警船,每一艘都加装了厚重的装甲撞艏,高速状态下,一撞能把稍微小一点的船撞得粉碎。
  h国发狠了,先是问那些小鬼子的船滚不滚?如果不滚,那就开始撞,往死里撞,毫不留情。
  “崩!”
  一艘自不量力的日方船只为了展示所谓“武勇”,竟然毫不畏惧地朝数量众多的h国船只冲了过来,还“义正言辞”地道:“这里是杰日固有领土,请你们离开这里”刚一说完,几声牙酸巨响,这艘船造几艘h方船只夹击,撞出几个恐怖大洞,然后更恐怖的事发生了,这艘船开始下沉沉没了。
  “杀叽叽!”
  其他杰日船只也急红了眼,排成严密阵型,和h方船只对撞起来。
  嘭嘭嘭嘭!
  结果很快出来,杰日人惨败,他们的船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落后h国,就是在质量上也稍稍落后……这和他们宣传的有一些不一样,以往他们印象上,h国不论哪方面都比他们落后的,至少落后几十年,怎么可能在质量上超过他们?
  只能说他们低估了h国的造船技术水平,早在几年前,h国的造船工业就已经超过了杰日,杰日能造出的船,h国也能造出来,技术上不仅不相上下,造价却只有他们的几分之一,他们在哪方面都没有优势,只不过学会了自欺欺人而已。
  这场鱼钓岛海战,h国以重伤六艘、轻伤十五艘的代价,撞沉了八艘杰日执法船,剩下的四十多艘日方执法船也几乎都遍体鳞伤,不得不逃离了鱼钓海域。
  游弋在附近的8艘日方军舰,多次向上级申请开火,但被上级拒绝,因为一旦开火,h日将立刻进入战争状态,到时候就是无法收拾的局面。
  而在h国海警船队的背后,也有一支数量超过20艘的海军舰队存在,数量上远超杰日,如果动手,分分钟,日方舰队将遭到饱和攻击火力的打击……这方面,他们也没有任何优势。
  杰日海军司令部向米国太平洋舰队总部申请支援,希望他们出动战机和军舰摧毁鱼钓岛附近的h国军事力量,得到的答复却是:“这是你们和h国之间的冲突,不是h国和米国之间的冲突,有麻烦你们自己解决。”
  杰日国失望了,他们早就料到米国可能会袖手旁观,但没想到会拒绝的这么干脆,而让杰日和h国单打独斗的话,杰日没有半分获胜的可能……虽然他们不想承认,但在h国庞大的数量优势面前,哪怕他们宣称自己技术领先几十年,也无法抵消己方在数量上的绝对劣势。
  这次,轮到杰日人尝到“报应”的滋味了,鱼钓岛周边的日方执法船被撞沉的撞沉,撞跑的撞跑,这座岛便被h方船只围成了铁桶,然后大批h放人员登上了鱼钓岛,制服了岛上的留守日方人员,迅速拆掉了灯塔,毁掉了停机坪,完成了代号“城管执法”的行动。
  然后,h国的100多艘海警船,留下了50艘继续巡逻鱼钓岛周边海域,如果日方船只还敢挑衅,撞他丫的,来多少撞多少!
  h国国内一片叫好,但大多数人还有疑问:“为什么不趁势把鱼钓岛夺回来?一劳永逸解决小鬼子该多好,顺便把琉球也拿回来。”
  军事专家对此也有解释:“如果拿回来了,那就相当于对日宣战了,国际舆论上相当不利,如果拆了东西就走,即挽回了面子,吃了亏的杰日也不会狗急跳墙,采取过激行动。公理就还在我们这边。”
  一名网友冷笑道:“这便是h国特色的仁义形象了,必须先被打一拳,然后再还手。打赢了还要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对方,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仁义,真tm的仁义。”
  这名网友所料不差,这次的撞船战中,杰日有13人因为船只沉没而落海溺死,这顿时引爆了国内的民族/主义的火药桶,大量年轻人走向街头要求对h开战,攻击h国驻日大使馆,当街殴打在日h人,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排h事件,99%的杰日人,将h国看成了最大的敌人。
  看到电视上多名杰日暴徒当街围殴一名h人的画面,詹启雄摇了摇头:“h日之间,迟早要打一仗。”
  ……
  h国金溪地震救灾行动,从紧急救援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之后,米国加大了对h制裁力度。
  加大制裁力度的原因,还是在于救灾中出现的那两种特殊装备,实在太让人震惊了。
  从那种机甲能不间断工作五天五夜表明:一个,这种机甲用的核燃料电池,另一个,h国的军事技术能力,完全不弱于米国。
  另外,那种机甲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出现在救灾现场,这也说明,其已经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而这种能力目前只有米国才有。
  米国情报分析人员和智库研究人员感到极度忐忑不安,甚至有些惶恐,要是真的出现一支装备先进程度不输于米国的h国军队,那对米国而言将是一个噩梦。
  “我们只能加大经济制裁力度,加大h国的国内负担,给他们制造更多麻烦,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一个面积不到98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其土地上的资源,不足以支撑一个拥有14亿人口国家成为超级大国!”
  粮食、矿石、煤炭、石油、木材、橡胶……这些都是米国紧盯的目标,任何国家想出口这些资源到h国,米国都将插上一手,要么让这个国家把资源卖给其他国家(如印度);要么出更高的价格直接买走(如粮食);有些米国要不了的,则直接威胁那些国家不要卖,就是砸在手里头也不能卖给h国。
  连生意都不让做的米国,实在太过霸道,很多和h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自然不甩他,但问题来了,一些运输原料来h的货船,走马六甲海峡的时候,突然遭到了刁难,首先是过路费上涨,以前走这交10万米金就能过,现在要交50万米金。另外,一些货船停靠港口的时候,会遭到反复检查和刁难,明明运的是一船铁矿石,偏偏说里面混了铀矿,最后要么打道回府,要么交巨额保释金继续去h国……
  全球有16条重要海峡,基本全部被米国控制,任何国家的货轮要经过这些海峡,如果没有米国军舰的得到批准,一只苍蝇都别想过。
  所以,在海上贸易这块,h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保证海上贸易的顺畅,从今年3月份起,h国将出动航母作战编队为商船护航。并准备在陆地上,修通一条通往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的高速铁路,绕过马六甲,摆脱海上航运线上的依赖。
  另一个方面,因为米国突然加大制裁,加上h日关系的急剧恶化,和两个经济大国几乎断绝了经济交往的h国,工业产品出口遭遇超级严冬,大量商品积压,大批工厂倒闭,失业率陡然增加到了10%,也就是说有超过5000万的劳动力人口,这个年过完后,即便去了东南沿海城市的工厂,也只能看到紧闭的铁门、空荡荡的废弃工厂。
  ……
  终南海,经济讨论会议。
  这场会议级别相当之高,一号、二号首长,几大常/委以及各个部门的部长基本全到,商讨经济问题。
  二号首长紧皱着眉头:“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我们怎么才能解决?”
  铁道部部长道:“可以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将所有的普通铁路升级为高速铁路,五年内,将高速铁路的总里程从现在的1.6万公里,增加到10万公里!这样可以解决1000万人口的就业问题。”
  一公里的高速铁路的成本为2亿元,8.4万公里,17万亿的财政投入,这几乎等于h国一年半的财政收入了。
  “不可!”
  铁道部部长的话刚说完,就遭到了经济专家张健的断然否决,“目前h国的高速铁路基本上够用了,再建那么多高速铁路完全是种浪费,而且治标不治本,铁路建好后,还是有很多人重新失业,国家不能在这方面投入过多冤枉钱。”
  “公路呢?高速公路总能大量修建吧?”
  “h国的高速公路也完全够用了,再建大量建设就是一种巨大浪费。在基础设施领域,h国已经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不需要再加大投入了。”
  “那该怎么办?”
  众人面面相觑,只有基础建设才能解决大量就业问题,而这几十年h国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比发达国家还大的成就,去过欧米国家的人就知道,h国的交通设施比他们还要完善和便利,再加大投入,所能产生的效益极其有限。
  科技部万部长道:“科技领域可以加大投入,还有农业领域、教育领域、文化领域,都可以加大投入,增加一部分就业。”
  一号首长点了点头:“这几个领域确实应该加大投资了,特别是科技领域和农业领域,这两方面都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让我们的科技实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农业上自产自足,从国外进口粮食靠不住的。”
  只不过在高科技领域加大投入,解决的是高端人才的就业问题,h国的可耕种土地一共只有18亿亩,能养活3亿农民就不错了,再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就业人口,难上加难,以种粮为例,一亩地一年的产值最多就2000块钱左右,这还不包括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方面的成本,刨除这些成本,种一亩地,农民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环保部部长发言道:“环境保护这方面确实要加大投入了,现在h国各地到处都是垃圾,有些地方重金属污染严重、地下水不能饮用、癌症村……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我们不如趁着经济发展停滞,赶紧把环境治理一下!”
  一号首长眉头大皱,敲了敲桌子道:“环保领域确实要加大投入,环境如果不治理好,子孙后代都要指着我们的坟头骂。”
  国防部长道:“国防方面也应该加大投入了,米日两国的小动作非常多,特别是杰日,正在大肆扩军备战,如果不做好准备的话,可能连h国本土都将遭到侵略,这个国家对h国一直都是虎视眈眈,我们要是一乱,他们会立刻扑上来狠狠咬一口!”
  二号首长皱眉道:“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解决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国防问题不要在这里讨论。”
  财政部长不得不道:“目前,国库内大概有26万亿的资金,约等于gdp的三分之一,看起来多,但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使用不合理的话,可能没有办法解决困难不说,还将陷入严重赤字状态,那时候可就国家大乱了,保守估计可能要倒退10年以上。”
  众人又是沉默。
  棘手,问题实在是太棘手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