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逆宋> 四六〇 争铁路

四六〇 争铁路

  没想到在汴梁毫无办法的事情,来到大理州竟然轻易解决。
  果然汴梁有汴梁的行事方法,地方有地方的做派。
  普摩部有钱有人,也非常愿意药材工场落户本地。
  但具体的建设,还需医保司,科技局,工部三个衙门共同会商决议。
  寇准回到汴梁,第一件事便是前去感谢慕容德丰。
  “若非郡公指点,下官此刻恐仍在汴梁踌躇,如今药材合作社已成立,药材工场也万事俱备,此事首功当属郡公。”
  慕容德丰淡淡到:“此是你精诚所至,本公又何功之有?你此次回汴梁,见驾没有?皇上有没有什么旨意?”
  “见了,”寇准说到:“皇上只是叮嘱莫要负了三十七部百姓之热忱。只是下官还有一难处,要请教郡公。”
  “什么难处?”
  “各部百姓虽不要定金便加入合作社,但草药成熟之时,须得钱银采买,医保司仍是没钱,奈何?”
  “哈哈哈…”慕容德丰笑到:“寇大人,你这是捧着金饭碗乞讨。待药材工场建成,正可以此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不就有本钱采买了吗?”
  “郡公有所不知,”寇准说到:“如此空手套白狼,下官实是心中有愧。”
  “医保司乃是利于千秋之方略,只是皇上胸中丘壑,远非我等可以揣测。你所行每一步,都是合规的,只要遵照皇命,好好报效皇恩就好了。”
  拿到方案后,寇准继续回大理州建设药材工场,朝中再次恢复平静。
  辽东传来奏报,为了建设辽东铁路,科技局以蒸汽机为动力制造出大量的配套设备,如今辽东铁路建设已近尾声。
  今年辽东屯田粮食大获丰收,辽东经略杨延平组织工匠在铁路上试验机车。
  机车运力虽没有柴宗训想象的那么大,但比骡马运力不知方便多少。
  粮食装进铁皮箱,机车从辽东直接开到幽州粮仓,中途除了加水,基本不需要操心,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消息传开,江南经略杨延定和闽浙经略张超言联名上奏,请求修一条沿江铁路,连通江宁,松江钱塘三府。
  奏疏说得恳切,私下里两地已找工匠勘测,长江中下游全是平原,修铁路成本和难度比辽东要低。
  若通了铁路,江南和闽浙的商贸至少翻一番。且两地士绅请愿,若朝廷同意修建铁路,他们愿踊跃捐资。
  修建铁路是国之大事,自然要交廷议。
  工部尚书林彦升第一个不同意:“皇上,开凿运河,修建辽东铁路已然大伤民力,江南地势平坦,水运发达,修建铁路不过锦上添花而已,实无须为此再伤民力。”
  “林大人之言谬矣。”文德殿大学士张齐贤驳到:“皇上早改徭役为募役,役工只要出一分力,便有一分力的钱。”
  “如今辽东铁路竣工,大批役工无事可做,正好转道江南,继续修建铁路。”
  “敢问张大人,役工的钱由谁出。”
  “国库今年收入相比去年多出四之一,足够应对江南铁路。”
  “铁呢?所谓铁路,铁最为重要,有没有足够的铁?”
  “辽东安州铁矿逐渐探明,年产量月月大增,也足够应对铁路所需。”
  张齐贤身为大学士,辅助皇上治国,国中情形自然了如指掌。
  “张大人,”赵德昭站出来淡淡到:“你与林大人一辩一驳,实是答非所问。”
  “林大人之意,是有无必要即刻在江南修铁路,你所驳不过是具备修建铁路的条件。”
  “皇上,”赵德昭执礼继续说到:“江南原本富庶,水网发达,不论何种物产便可轻松出境。”
  “如林大人所言,江南修建铁路,不过是锦上添花,助益实不大。”
  “然我大周境内,实不止江南一隅。譬如太白早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中亦是我大周粮仓,为何不在此修路?”
  “还有百越,至今外人难以踏足,难道真是本州百姓不通教化吗?非也,乃是道路不通,教化进不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