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75节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75节

  本是随口一问,谁料少津听后脸颊红似朝霞,把大哥拉出来挡话,应道:“大哥排在前面,他都还没信呢,我还不急……不急……”
  言成心细,看着少津的红脸颊,追问道:“你不急,你红什么脸?怕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见少津支支吾吾,言成更加确认了,说道:“你不对劲,你有事瞒着,快说快说。”这下子,把方才的郁闷忘得一干二净,反倒关心起小舅的亲事来。
  ……
  ……
  太仓州内一片繁忙,农妇们忙着照料田中绿秧,期盼和去岁一样有个大收成。堤坝、沟渠已修好,再不怕夏汛水淹了。
  男人们着奔忙于家和码头之间,或参加民壮巡守新码头,或继续修建完善码头配套的房屋、砖道。
  他们要赶在夏日前完成。
  夏日海风北上,出海的商船会顺风返回大庆国,太仓州的百姓期待着迎接第一批选择停靠新码头的商船。
  这日,裴少淮随父亲来到旧船厂,参加“树龙骨”仪式,这意味着太仓船厂开始建造第一艘船。
  再临旧船厂,已非昔日之景。
  各类木材顺着扬子江而下,从湖湘之地运来,置放在平地上晾干待用,一排排一根根,颇为壮观。
  两百余米长的船坞已经修建恢复,两旁搭起高台、木架,巨大的空间足以供数百人同时动工。船只将在船坞中一点点搭建而成,再由此入水,开始它的使命。
  看船坞的规模,日后最大可建造千料的大船。
  吴监生负责搭建船厂,汇报道:“禀知州大人,时日有限,眼下船厂只修复了一个船坞,其他废弃的船坞,日后再慢慢清理。”
  “可。”裴秉元应道。
  再看列队于船坞前的工匠们,有大木匠、细木匠、捻缝匠、铆钉匠、油漆匠、艌匠……等等,有老有少,皆一一被州衙从各乡各镇召集了回来。重返故地,重操旧事,工匠们神采奕奕,他们见过了知州大人的本事,皆信服,期待把太仓船的本事传承下去。
  裴少淮来到树龙骨仪式场地前。
  他居于高处,向下望去,只见船坞中已搭建好一条数十米长的船只骨架。粗实的油松木弯曲成型,两头上翘底下成弧状,构成了船只的主干,宛如脊柱。
  主干两侧安插一排排枝干,合起来好似海中大鱼的骨架,故称其为“龙骨”。
  龙骨被牢牢固定在船坞中间,纹丝不动,最前头绑着一块棕片,尾部则扎了红布,鲜艳夺目,寓意头棕尾红,如龙畅游,会有好运发生。
  即将建造的这艘船只不算大,裴少淮估摸只有二三百料,可容五六十人。万事开头难,建造好第一艘船,往后就会越来越顺畅了。
  作者有话要说:
  [1]造船参考自《濒危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探析—以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为例_曾晓萍》和《16世纪江南造船技术理论化及其历史影响_陈伟》,后面的章节也是参考自这两篇文章,不再标注。
  第75章
  八仙桌上摆好三牲,香炉烟雾萦绕,裴知州带头祷告,祭祀海神。
  随后,裴秉元又给诸位造船匠们分发红钱,以振士气。
  区区一架二三百料的船只,裴秉元如此兴师动众,为的是告诉众人,一定会再兴造船厂。
  树龙骨仪式结束后,从造船厂归来,裴少淮满脑的心思都是船只船只——他很想知晓,在工业并不发达的大庆朝,工匠们是如何一点点建造出可以乘风御浪的硬帆乌尾大船的?
  既是来游学的,岂能错失此等良机,不去钻研一番?
  翌日,裴少淮去邹府,同邹阁老说了自己的打算,邹阁老大为赞同。
  邹阁老提点他道:“诚斋先生诗曰‘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江河之中的暗流,唯有日日行水的撑篙人最为熟谙,可以避之、让之。与之同理,甚么样的船只最为牢固畅行,最适合御敌鏖战,造船者必定也通晓几分,甲子白发,这些匠籍老者身份虽微,学问可不小,值得你去一学。”
  又道:“‘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此番你去见识了造船,若是日后入工部执掌建造之事,或是入兵部辖领战船水师历练,皆有好处。你知晓得愈多,在朝中与人共事时,愈不易被人蒙蔽、牵着鼻子走。”
  邹阁老所言,与裴少淮所想不谋而合,裴少淮应道:“小子省得了。”
  此后数月里,裴少淮奔走于书堂、造船厂、邹府和家之间,忙碌而充实。
  在造船厂里,裴少淮认识了年将六十的王匠头,会讲官话。王匠头是个身材矮小的小老头,身子骨仍旧健朗,年轻时几乎做过造船的每一道工序。
  他不上手做重活,只负责游走在船坞各处,或指导年轻的匠工们做事,或检验每道工序的质量。
  王匠头每每见到裴少淮过来,都会笑得眯成眼缝,道:“裴举人又来啦?”
  裴少淮点点头,谦虚应道:“过来同王师傅请教造船的学问。”
  “可不敢说是请教。”王匠头摇摇手,说道,“我不懂甚么是学问,只晓得这是祖上一代代改进后留下的技艺,这其中但有裴举人好奇的,老头子必定尽力应答。”
  船坞里头,工匠们来来往往,或刨削木板,或开榫打眼,或借火翘曲木条,各有各的活,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裴少淮跟随王匠头穿梭各个工间。
  “王师傅,这造船共有多少道工序?”裴少淮问道。
  王匠头边走边应道:“太仓船用的是船壳法,大工序有七道,一曰龙骨,二曰底板,三曰隔舱,四曰船舵,五曰梁拱,六曰船肋,七曰甲板之上。小工序则不计其数,譬如捻缝、涂漆、铆钉……我虽都曾干过,却不曾数过。”
  又道:“这造船说难也不难,不外乎同造房子一样,一个是在地上建造,一个是在水上建造罢了。龙骨够粗够韧,摆得正,木料用得好,相当于地基落得稳固,造船就成了一半。匠工们干活时,铆得实,捻得紧,木板交叠,干得愈细,船的寿命就愈长久。”
  经过木料场时,裴少淮见木头粗细、横截木纹各有不同,显然是木料有别,于是停下多端详了一会。
  王匠头适时上前解释道:“海水咸苦,造海船比造河船对木料要求更高一些。油松木长泡不烂,可做龙骨,樟木不易裂,可做舱板,杉木轻韧,可做底板。”
  王匠头带裴少淮进有人把守的仓库中,指着单独摆放几柱木料,说道:“这几根才是最贵的,是专程从滇西南运来的,留着做船舵。”
  船舵由船上舵杆和船尾舵板组成,通过改变舵板的方向,船下水流向左或是向右,从而实现船只转向。
  这便意味着舵杆、舵板需要由极坚硬的木材制成。
  裴少淮望向那几根木材,只见木质坚沉,心材黄红,髓纹细美,用手一触,紧密如铁般发凉。
  是上好的铁力木,又叫铁梨木。
  无怪王匠头要叫人单独看守此木料。
  王匠头说道:“船舵如鱼尾,掌控船舵才能乘风御浪,船舵的好坏可全依仗这几根木头。”可见其重要性。
  忙活了好几日,裴少淮在造船厂内大开眼界,让他不得不赞叹先辈们的智慧。裴少淮心想,在材料匮乏、纯靠人力的世道,先辈们用一次次的试验,选出最合适的材料,又一辈辈传承改进,从而造出御海的大船。
  这是一种漫长而又沉稳的智慧。
  过了半月,裴少淮再次来访。此时,龙骨外已经安装好紧密的底板,船只初见雏形,宛若一只竹叶状的大碗,从上往下看时,里面空空如也。
  王匠头见到裴少淮,神秘兮兮道:“裴举人来得正巧,船只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今日开工。”
  裴少淮听后,欢喜又好奇。
  木造船只能在茫茫沧海上航行,除了选材和手工细致以外,必定有其智慧之处,想来这道最关键的工序可以探得一二。
  “裴举人请随我来。”王匠头带路道。
  二人来到船坞高架台上,可以看见空船壳里,数十人正在合力做工。
  他们沿着主龙骨搭起一道厚厚的竖直舱壁,分成左右两半,再继续装上一排排的横舱壁,把船只底仓隔成了一格格,舱壁密封,互不相通。
  细数,共有十八宫格。
  “此乃第三道工序,安装水密隔舱。”王匠头说道,他买了个关子,又问,“裴举人不妨猜一猜,此举有何用,为何称之为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裴少淮前世历事虽多,却不曾细学过古造船术,初一听水密隔舱
  不知为何物。但他很快就想到了水中竹筏,一节节的竹子漂浮于水上,倘若只是某一节竹筒破了,竹子却不会沉。
  因为竹节隔膜把竹子分为了许多节竹筒。
  破一壁而未破全身。
  水密隔舱应用的正是这个道理,十八个宫格互不相通,倘若海上触礁或是被敌寇炮轰,船体不幸破损,亦只是某个隔舱进水而已。此时赶紧调整重物,平衡船体,尚足以折返靠岸修复,大大保障了船员们的安全。
  想通了这一点,裴少淮喜形于色,又满是敬佩。
  裴少淮道:“隔舱有如竹节,各不相通,倘若航行破损,则尚有挽回的余地。”
  王匠头听此一言,一愣,有些不敢相信,惊讶于色,他道:“裴举人果然有大才,一看就想通了,无需老头子我多言解释。”
  裴少淮摇摇头,应道:“第一个想到用此法的先辈,才是真真的有大才。”
  他站于先辈的肩膀上,俯瞰全景,能够猜到水密隔舱的作用,这并不算甚么,换作少津、言成他们,应该也能想通。而第一个看到竹筒,又能想到将“竹筒”应用到船只上,仿造出隔舱的人,才是大才。
  兴许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辈又一辈的人。
  蓦地,有件事在裴少淮心间愈发明晰——他要做的,是在通晓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去不断改进,而非用他后世的记忆,尝试将周遭的一切推翻。
  一步一步来,则未来可期。自以为聪慧,则会显得一文不值。
  两月余,船只基本成型。一只三百料的船只,长数十米,约有两楼之高,可容五六十人。
  船只通体仍是原木色,工匠们在做最后的工序。
  捻缝工们将椰壳丝或麻丝,掺揉入贝壳粉和桐油,用小锥子一点点捻入板缝当中,填满船体的所有小洞、细缝。他们上下检查,不敢有所遗漏。
  水上防虫蛀。工匠们将砺灰粉和米汤调制浓稠,涂于船体上下。
  水下防海水腐蚀。则用石灰水涂抹船底板。
  裴少淮再来的这一日,见到十几个老工匠站在高架台上,正用笔描绘船体外的图案,花纹古朴而讲究,他赞叹了一句:“老师傅们不但木工了得,还是难得的画师呀。”
  王匠头应道:“这些图案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大有讲究哩。”
  船首画水镜,寓意“开山镜”,以防前头水下有山而触礁。
  船头两舷雕刻龙目,渔船则龙目向下以搜寻鱼群,商船、官船则龙目向前,以探索航路。
  船尾画有鳅鱼极,传说龙尾和鳅鱼极是一样的,海上以龙为尊,鱼虾皆听龙的号召,有龙尾护航,则一路风顺无虞。
  长长数月,从空无一物的龙骨,慢慢搭建成一艘可以航行于江河海上的船只,裴少淮相信这个看着还有些破旧的船厂,往后会有大作用。
  回到家中,裴少淮与父亲相谈,他问道:“如今船厂已造出第一艘船,太仓船厂归于兵部之下,或是工部之下,父亲可想好了?”
  太仓船厂由州衙兴办,即属于官家船厂,而非民船厂。
  “镇海卫之事牵扯重大,太仓州衙不免要仰仗兵部出力,才有根治之策,为父偏向于由兵部报备朝廷,太仓船厂主要造巡逻官船,日后有了本事再造战船。少淮你以为如何?”裴秉元应道。
  “孩儿与父亲所想一致。”裴少淮以为,父亲抓住了太仓州造船厂,手中就多了一张牌,兵部张尚书为其请功时,这便是实实在在的功绩。
  裴秉元道:“我择日便上奏朝廷。”
  ……
  五月初,裴秉元收到朝廷旨意,说的正是任燕承诏为巡海总兵,领四卫舟师,在大庆东南一带巡捕海寇。
  前方来报,再过不了一个月,燕承诏就要到太仓州一带了,裴秉元作为太仓州之长,自然要与之接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