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伐清与殖民> 第210章 郑恩的布局

第210章 郑恩的布局

  将三个营借给陈奇瑜、吴甡、曹友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继续让大哥郑成功统领,如此以来即可提升大哥的陆战能力,以填补大哥的不足,又能起到发现自家势力的作用。
  至于大哥郑成功尾大不掉,这个问题郑恩是想都没有想过。
  民族英雄本没有高低之分,每一位民族英雄都值得本民族去祭奠,但非得分个高低,那南明最大的民族英雄非郑成功莫属了。
  最起码郑恩是这样认为的,至于后世那些抹黑,前世一辈子,也是看透了。
  时下的武圣是岳飞,已经祭拜了几百年的圣神,如果自己不能阻止华夏的沉沦,那么武圣也会换个人做,换个蜀汉的英雄,却跟民族英雄完全扯不上边的关羽。
  所以,抹黑不抹黑,郑成功,郑恩是看透了,所以不管如何,郑恩是很信任自己这个大哥的,就像当初他一句话也不说,将整个舰队交给自己一样。
  郑家真要内乱,那也是走投无路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时候,能留在身边的,本就是有一个,都是上天赐予的福分了。
  如果亲兄弟都不能信任的话,那还能信任谁呢?
  可是,郑成功的威望真的是不够啊!连自己都比不上,自己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的暴发户,但郑成功却会被贴上自己的标签。
  哪怕郑成功光复了山东,但那在很多人看来,与其说郑成功光复的山东,不如说山东士绅及百姓,自己要回归大明怀抱的。
  包括留守山东的顺军,在郑成功的兵威面前,也没怎么抵抗。
  这就是世俗的看法。
  可事实是,历史上在这个时刻,山东确实乱像四起,大量反对顺军统治的站出来反顺复明,一时间反顺复明运动在山东,犹如野火燎原,可以说,朝廷随便派个一流统帅,连一个兵都不要,打着朝廷的名义就能光复了山东。
  可有谁去理会吗?有谁去接受响应山东士绅百姓的复明行动吗?有谁去接受唾手可得的山东吗?
  并没有,因为此时的黄河经过几次改道,如今是从淮河入海,山东其实在时下算河北。
  而历史上的那个时候,整个河北,除了山东,都成了鞑子占领地。
  这个时候接收山东,那不是直面鞑子,破坏联虏平寇大计吗?山东是小,整个南方是大,那就放任山东的热血百姓,慢慢心冷,慢慢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被鞑子给剿灭吧!
  简而言之,郑成功的功劳,没有人会太当回事,只是国子监生秀才功名的郑成功,也很难入官绅阶级的眼。
  对于郑成功,看重他是郑恩亲大哥、郑芝龙长子,比看重他军功还多。
  郑成功去收编投靠朝廷的官绅武装、武将势力,那是困难重重,还是德高望重的陈奇瑜、吴甡、曹友义三人的顺水推舟,来的顺利。
  郑恩早已经收到了鞑子轻松攻占北京的消息,现在的鞑子正在吞并整个北直隶的同时,与退守山西的顺军小规模交战,大规模对峙。
  要不是自己让多尔衮折损了15个两白旗的牛录,对多尔衮的实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引的多铎率领大量炮灰在内的十万大军回援,让多尔衮一时间炮灰部队只够吞并北直隶所用。
  要不是诸多自己造成的影响,鞑子恐怕早已如历史上那般全力攻打山西,再吞并山东了。
  就现在形势而言,清虏最可能做的,就是得知回援部队扑空,将回援部队的层层炮灰调过来,再留下真鞑子留守。
  之后,要么是山西,要么是天津,将迎来鞑子层层炮灰的进攻。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吞并整个北直隶之后,鞑子感觉炮灰够多了,恐怕不用等到回援关外的炮灰赶回,直接就攻打看似软弱,又无险可守,还在卧榻之侧的天津。
  为何不是攻打顺军山西,因为太行山天险,以及整个顺军的主力大多聚集在了山西。
  顺军除了最初在永平府输了一场,折损了一些人马,之后可是连与鞑子大规模交战都没有过,人员的损失更是微不足道。
  炮灰主力还没回来之前,鞑子不防止山西居高临下的顺军,反攻北京就算好的了,何来能力攻打山西。
  真鞑子就那么多,不到十万的男丁,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还多,再来二三十次,可就打没了。
  所以,短期内,清虏只敢欺负欺负一下天津明军朝廷。
  清虏回援大军是靠腿,在狭长的辽西走廊上行军,如果自己能将这支清虏大军拖在关外,那么朝廷暂时就是安全的了,而李自成的顺军朝廷,也可以得到至关重要的喘息机会。
  介时,清虏可就真有可能停在金国之势了。
  如果拖不住也无所谓,这次监国于泰山登基,完全可以借机多在泰山停留,一旦天津被鞑子攻占了,已经登基为帝的皇帝,完全可以直接携大哥郑成功、忠臣陈奇瑜、吴甡、曹友义、冯元飏、沈廷扬等等,各路大军南幸南京。
  介时这么一群真正懂兵,又有共同的中兴大明抱负的文武大臣为顶梁柱。
  那么最少有五成的可能,形成南宋、东晋之势。
  历史上的南明其实也有很大的几率成为又一个南宋,可惜……不说也罢。
  有了东晋、南宋之势,那么华夏就不会沉沦,华夏不沉沦,哪怕天下还是三国分立,乃至算上四川的张献忠,四国分立。
  郑恩都相信自己能凭借几百年的知识,大有可为,再创华夏天朝的辉煌。
  这也是带上李邦华、吴甡这些忠骨大臣出征的另一重原因,让这群忠骨大臣多与鞑子接触一下,熟悉鞑子的作战方式,以及熟悉一下自家军队的恐鞑症严重性。
  以免防止未来对战鞑子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这些,而吃大亏。
  一个马掌钉都能毁灭一个国家,何况是一个大亏呢?
  想了这么多郑恩以及都觉得自己真是够忠义,后大公无私的了,可为了华夏不沉沦,这些真不算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