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这个明星在深山种田> 第575章 古塔与段桥

第575章 古塔与段桥

  李悠然、宋易、古意三个人继续前行。
  另外一边,王彬等人一路直接回到了姑苏城诗词协会。
  会长赖文旭也刚好外出归来。
  王彬见了,很是兴奋的说道:“会长,好事情,大好事情。”
  “哦?”赖文旭微微笑道,“你们今天不是去西湖游玩吗?怎么?在西郊湖遇到好事了?”
  王彬道:“对啊!我们遇到宋易先生了。”
  赖文旭一阵欣喜,说道:“宋易先生来我们姑苏城了?这的确是大好事一件。你们能够在西湖碰到,运气相当好啊!宋易先生有没有在西湖留下一诗半词的?”
  说完,赖文旭脸上露出十分期待的神色。
  王彬说道:“宋易先生没有留下一诗半词。”
  赖文旭听后很是有些遗憾。
  “不过,”王彬继续说道,“另外一位和宋易先生一起的诗人,现场写了一首诗。”
  “还有人和宋易先生一起吗?”赖文旭再次喜道,“是谁?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快写出来我看看。”
  在赖文旭想来,能和宋易一起的诗人,应该不会是普通诗人。
  他的诗让人期待。
  王彬点头,随后走到一张案桌前,将李悠然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出。
  他身上有李悠然的原稿。
  不过,他打算先卖一个关子。
  所以,没有直接将原稿拿出,而是先写出来让赖文旭看。
  将写好的诗拿给赖文旭,“会长请看。”
  赖文旭伸手接过,“好,我来看看。”
  这一看,脸上很快就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之色,急声问道:“王彬,那位诗人是谁?”
  王彬嘿嘿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会长觉得这诗如何?”
  赖文旭道:“两个字:绝妙!相当绝妙。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份诗才让人叹为观止。有了这首诗,以后的西湖只怕会更加热闹了。这是一位天才诗人。王彬,别卖关子了。赶紧告诉我他是谁?”
  王彬哈哈一笑,将李悠然《饮湖上初晴后雨》原稿拿出,说道:“那位诗人已经将原稿赠送给我们协会了。会长一看便知。”
  “当真?”赖文旭相当惊喜,又非常急切,“快拿给我看看。”
  接过原稿。
  打开。
  第一感觉是字写得真好,绝对已经有了登堂入室的水准。
  然后看到了署名。
  先是一愣,有些意外。然后又非常惊喜。
  哈哈笑道:“好!好啊!李悠然果然名不虚传。天赋的确相当高!也许,在不久之后,他就不仅仅只是年轻一辈中的第一人了。”
  “会长的意思是,李悠然在不久之后,会成为整个诗词领域的第一人?”王彬有些吃惊。
  赖文旭缓缓点头,“他在诗词上的天赋,很有可能要比宋易、王龄、白天易等人更高。他应该是现在整个诗词领域,天赋最高之人。成为整个诗词领域第一人,那是一定的。只是说看时间早晚而已。在我看来,应该用不了多长的时间了。”
  王彬等人也同样缓缓点头。
  他们都同意赖文旭的说法。
  他们今天和李悠然接触的时候,的确感觉李悠然的实力,似乎深不可测。
  也许在不久之后,李悠然真的会成为整个诗词领域第一人。
  一个那么年轻的小伙子,成为诗词领域第一人,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但又的确是事实。
  写诗作词真的靠天赋。天赋高了,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王彬等人心里感慨万千。
  而赖文旭则看着李悠然的原稿,越来越激动。说道:“这份原稿的价值和意义相当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意义还会越来越大。王彬,你们能得李悠然赠送这一份原稿,相当的有机缘啊!当然,这也是我们整个协会的机缘。”
  王彬等人点头。
  没有错,这的确是他们的机缘。
  本来已经平静了的心,这个时候又再一次变得亢奋和激动。
  ……
  西湖边畔。
  李悠然、宋易、古意三人继续往前走。
  慢慢的,李悠然看到远处一座紧邻湖边的山上,有一座塔。
  看上去似乎是一座,已经有了数百年历史的古塔。
  李悠然瞬间来了兴趣。他对一切古建筑都很有兴趣。
  随即问道:“那边是不是一座古塔?”
  宋易点头道:“的确是一座古塔。似乎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千多年了。”李悠然更有兴趣了,“我们过去看看。”
  宋易、古意两个人都是一笑,同时表示,“好”。
  继续往前走,慢慢到了古塔所在的山脚下。
  山不高,位于西湖南侧,是西湖周边数座山峰中的一座。
  登上山峰,来到塔前。
  塔高五层,没有名字,只给人一种沧桑的岁月痕迹。
  李悠然仔细观察一番,发现塔的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
  这似乎是五代十国时期,一种颇为流行的建塔方式。
  如果真是那个时候所建,的确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我之前来西湖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座塔。然后还特意去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推算,这座塔应该是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大概率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修建的。”宋易说道。
  李悠然点头,建塔时间和他刚刚所想的一样。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吴越是十国之一。相比较于当时其它国家的混乱,吴越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国家存在了八十余年。
  或许正是因为比较稳定,吴越国王钱俶,才能够修建这样一座高塔。
  现在,这座高塔历经了千年风霜,却依然屹立不倒。
  看上去还依然颇为雄伟壮观。
  不得不说,是一个建筑奇迹。
  这座塔应该被好好保护起来。
  事实上,姑苏城的确一直都在保护这座塔。
  这让李悠然非常高兴。
  “这座塔有名字吗?”李悠然问。
  宋易道:“似乎没有名字。当然,这座塔在建成之时,应该是有名字的。只是历经千年风霜之后,名字已经无处可寻了。相关资料上也没有记载。现在大家都称其为无名塔。‘无名’两个字,姑且可以当作是它的名字吧。又或者,它在建成之初时,本来就没有名字。”
  “这样啊。”李悠然缓缓点头。
  有没有名字,并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人们依然可以站在这里,穿越千年的时光,看到这座塔初建时的模样。
  遥想当年建塔的时场景,只感时光犹如白驹过隙。
  恍惚之间,便已经是千年之后。
  这是时代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能够看到这样一座古塔,李悠然非常感慨。
  在塔前看了好久之后,才和宋易、古意两个人一起下山。
  又走了一会儿之后,时间已经不早,太阳已经落到西边。
  回头看看那座古塔。只见橘红的霞光照在塔身上,让整座古塔显得更加静谧。
  就像是在千年的余辉中,永远向世人展现它的雄壮与辉煌。
  非常有意境的画面。
  李悠然拿出手机,打算将如此有意境的画面拍下。
  宋易、古意两个人见了,也都拿出自己的手机。
  他们也要拍照。
  在他们看来,不远处的古塔在夕阳的照射之下,同样非常有意境。
  周围还有其他的游人。
  游人们看到李悠然、宋易、古意三人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拍照。
  便都好奇的看向三个人拍照的方向。
  一看之下,很是有些惊喜。
  “好有意境的画面啊!以前怎么没发现呢?”有人如此说道。
  说完之后,也拿出自己的手机拍照。
  其他的游人们也同样如此。
  现场所有人都在拍照。
  大家总是都会很喜欢有意境的画面。
  部分游人刚拍完,就迫不及待的将照片分享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且配文,“西郊湖边的无名塔。以前真没发现,这塔在夕阳的照射下,会如此有意境。”
  而朋友圈刚发出不久,下面就有人留言评论了。
  “还别说,真的感觉很有意境。完全可以拿来作背景图片了。”
  “这是西湖边那座古塔吗?可以啊!竟然可以这么有意境。”
  “明天太阳西照的时候,我也去现场感受一下。顺便也拍几张照片。”
  “……”
  现场。
  李悠然拍完之后,看到周围的游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都在拍照。
  有些好笑,又十分高兴。
  这是好事情。
  之后,和宋易、古意一起继续往前走。
  现在要去找个地方吃饭住宿了。
  前面不远就有住宿的地方,有些类似于民宿。
  到了地方之后,开房间、吃饭……
  一夜无话。
  ……
  第二天。
  清晨。
  吃过早饭之后,三个人继续游西湖。
  今天能将剩下的路走完了。
  西湖中有多座岛屿。
  正走着,李悠然看到前面湖中的一座岛屿很是有些漂亮。
  然后似乎还有一座石拱桥连接湖岸与岛屿。
  游人似乎可以通过那座石拱桥直接到岛屿上。
  “前面那座桥是不是可以直接到那座岛屿上?”李悠然问道。
  宋易点头道:“可以。那座岛屿有个名字,叫做孤岛。在孤岛上看西湖,别有一番趣味。”
  李悠然眼前一亮,又说道:“那我们上去看看如何?”
  宋易、古意两个人当然都没有意见。
  继续往前走,慢慢到了石拱桥处。
  这是一座拱形独孔环洞石桥,桥长一百余米,桥宽八米左右。
  中间拱起,两边均斜向下延伸。
  这座桥的修建年代,应该也有点久远了。
  怕是有好几百年了。
  “宋老哥,你知道这座桥建于什么时候吗?”李悠然问道。
  宋易摇头,“这个倒是不清楚。不过,这很明显是一座古桥。应该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李悠然点头,他也是这样认为的。
  “不止数百年,这座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一个声音说道。
  声音来自在桥头钓鱼的一位老者。
  有一位老者在这里钓鱼,李悠然三人自然早就看到了。
  李悠然其实正打算过去看看老者的鱼获如何了?
  不只是李悠然,宋易也有这样的想法。
  作为钓鱼爱好者,遇到钓鱼的人,总是会很想去看看鱼获如何?
  现在,听老者这样说,三个人更是立刻围了过去。
  李悠然问道:“老人家,这座桥真的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吗?”
  老者点头道:“有啊!这座桥修建于唐代。是不是有一千多年了?”
  竟然建于唐代,比那座古塔的历史还长。
  李悠然、宋易、古意三个人都微微一惊。这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老人家,你对这座桥似乎非常了解。可以更详细的和我们说一说这座桥吗?”李悠然又问答。
  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石桥,总是会让人非常有兴趣。
  老者微微一笑,点头道:“那我给你们说说。这座桥修建的具体年代,已经难以考证了。但可以肯定在唐朝时,就已经存在了。在历史上曾经有多个名字。最近一个名字叫做段家桥,也称段桥。”
  “段桥?”李悠然道,“以姓氏为桥名。这其中应该有什么典故吧?”
  老者哈哈一笑,说道:“不错,小友很聪明。‘段桥’这名字,的确有一番由来。
  在很早以前,这里没有这一座桥。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
  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
  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些自家酿的土酒。
  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时,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
  老人身无分文,却希望能够留宿—夜。
  夫妻俩热情的招待了老人。
  第二天清早,老人临别时,为了感谢夫妻二人的热情留宿,赠送了夫妻三颗红色的酒药。
  说用这酒药,可以酿出好酒。
  夫妻二人果然用酒药酿出了好酒。
  从此之后,顾客盈门。
  夫妻二人的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三年之后,那位白发老人又来了。
  夫妻二人见到恩人再来,十分高兴。
  留老人在家里长住。
  而老人在第二天时便要告别。
  夫妻二人见留不住老人,便拿出这些年赚的银两,要送给老人。以感谢老人的赠酒药之恩。
  老人却说银两对他无用,要夫妻二人将银两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然后,老人踏上木桥而去。
  然而,木桥年久失修,老人刚一踏上去,就因踩断了桥面而跌落湖中。
  夫妻大惊失色,赶紧前去营救。
  却见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然后飘然而去。
  夫妇俩这才知道,老人不是凡人。
  同时,也明白了老人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
  老人让他们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那么,最需要的地方是哪里?当然是修一座不会让人跌进湖里的桥。
  于是,夫妻俩出钱,将原来的木桥拆了。重新造起了一座石拱桥。
  和之前的木桥相比,石拱桥相当安全。
  附近的相亲们出行,走在石桥上,再也不用担心会掉进湖里了。
  为了感念段家夫妇造桥,乡亲们便把石桥称为段家桥,也叫段桥。
  这便是‘段桥’这一名字的由来故事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