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唐残> 第826章 愿为忠臣安可得(下)

第826章 愿为忠臣安可得(下)

  而相比街头上反响热烈或是喧嚣异常的人群,在沿街的酒肆楼上也有人在满怀感伤和无奈的叹息道:
  “堂堂的朝廷鼎柱、清贵至极的元宿功勋,就这么当众折辱于贩夫小民之手了啊!”
  “据说上京的公卿之家亦不得免难,莫不是任凭泥膏之徒、微贱之辈,凌虐横行一时呼!”
  但也有不同意见反驳道:
  “岂不闻此乃是覆舟之水,也是后世之鉴呼?当为因果循环报应使然?”
  “既然彼辈令国势、民生败坏如斯,须以始作俑者,当得无后其呼?或曰,覆巢之下安得完卵呼?”
  而在另一座酒楼上,则是另一番的有感而发:
  “自太平贼既有东南之后,士人学子的文章体面就每况愈下了啊!如今更是要沦落到与贩夫走卒一流,同科考据又同堂共事的地步了”
  “此言差矣,如今黎庶小民之家,亦得书册在怀、手不释卷,这不是往继圣学,又是什么呢?”
  “难道你觉得太平军不重士人,那相应的选试就不用去考了么?”
  “这怎么可能!这可是我辈振兴家业的指望了!更何况,正因如此,我更当奋力置身其中,以求拨乱正名之机啊!”
  曾经越州城中的会稽十四家出身之一,出自南朝的沈吴周徐、顾陆朱张八大姓支系的小朱郎君,亦是听着这些议论纷纷,而心中暗自冷笑:“所谓百无一用是儒生,岂不就说的是此辈?”
  他如今已然是江东善后大使衙门浙西分司下转运处的一名助计;虽然从职介上看并不算什么,勉强排在十一等吏目的中流层次;但是在江东本地出身的士人和大族子弟当中,却也算是独此一份的优待和殊荣了。
  要知道作为他同年的江东士子和文人子弟,如今还得老老实实得按照太平军的例制努力修行新学和准备投考;就算是侥幸考中了也未必能够直接授官,而要依照乡土回避的原则,从异地最底层的吏务杂事开始做出头。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他当断则断的在夜宴上关键时刻,放弃之前所有的图谋和策划,毫不犹豫背刺了那个自己曾经一度心动和欣赏的女子;让原本比同汉时赵娥的烈女复仇典故,变成了一场徒劳无果的笑话。
  这个决定,不但让他在后来的一系列刺杀事件的干系当中得以脱身出来,成为被太平军“千金市马骨”的幸运儿和风向标。而在会稽十四家幸存下来的部分人家当中脱颖而出,还成为了某种意义上保全家族和世业的救星使然。
  至少在如今的江东三路,但凡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旧日的朝廷已然没有再回来的可能性了,而除了少许流窜在外的贼匪和乱兵之外,地方上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反抗和动摇太平军构建的统治秩序,及其所强制推行的诸多“新政”(严刑峻法)。
  那他们这些乡土人家的代表,就只有卑微而恭切的曲身下去,努力的改变自己来适应这种新状况和前所未见的变局。乃至在求存求变当中竭力逢迎之,在保全家门和姓氏的基础上,也成为对方所代表强大势力的一部分,就更妙了
  因此,他也犹自记得到任前祖父在宗祠里独自的淳淳叮嘱:
  “宗家那些人的话你也就听听罢了,且莫要为之挂怀和过于上心了!若不是太平军对于这些宗姓煎迫过甚,那岂有我等这些支系的事情,又哪来的报效机会?”
  “归根结底,男儿丈夫但凡一切还是要以事业为重。只消你在督府那儿的功名前程立身愈稳,本家的根基就越是巩固;就算一时败落了也有起复之机。”
  “可要是你因为家中的利害关系牵扯太多自坏了前程,那可真是愚不可及的舍本求末了。莫说只怕宗家那儿要弃之若敝,本家也不会轻饶过的。”
  “说一千道一万的,就算是本家一贯以宗姓马首是瞻,但世代商贾的名声和境遇,又怎么比得上你走出来的这条坦荡仕途呢”
  想到这里,他听着外间的呼喊声,看着走远几乎要被各种污物堆满的牢车,又忍不住好好痛饮了几杯;至于作为插曲出现在自己生命中那个女人的面孔,却是变得愈发模糊起来。
  而在上游数百里之外的江陵府。比邻着大讲习所的藏书馆建筑群,以及占据了一整条大街的印刷坊和书铺、文具行、字画铺子;专供各种太平军的高层俘虏,进行改造和发挥余热的大阐明寺中。
  随着敲响的暮鼓声而再度迎来晚食的光景。只见三三两两穿着特殊条纹布衫的人等,开始汇聚在了逐渐弥漫开饭菜香气的斋堂里,而开始凭牌领取自己属于自己的一份吃食。
  虽然其中大多数是身为败军之将,或是曾经方镇大员的俘虏身份;但是除了日常强制必须完成的工作定额之外,督府在食宿上提供相应的待遇水准也并不差。
  比照的是大讲习所中的普通教师标准;除了总是会有剩余夏利的汤饭粥饼之外;时令的瓜菜和鸡鱼,长期贮存的风干腊味,时不时都可以交替出现的。
  只是当前楚州刺史(防御使)高越,匆匆忙忙而又心不在焉的掂着食具走进来的时候,不大的斋堂里面已经坐满了大半数人头,而在形色各异的取用和小声交头接耳着什么。
  神不守舍的他也无暇理会什么,就站在稀稀拉拉的队尾。凭借自己“丙子十八号”的木牌,舀好了一大勺麦饭,再浇上绿油油还加了许多姜末的莼菜羹,然后正想走向另一处红呼呼的糟鸭块,突然几句叹息声钻入他耳中。
  “听说找到高渤海了,正在押解前往江陵而来?”
  “扬州城中的高氏一族几无所免,尽为戕害。。”
  “这么说,大名鼎鼎渤海高京兆房的这一门,除了这位老迈之外就要断绝了么。。”
  偶然间听到这些话语的高越却是忍不禁手中一抖,已经打好的麦饭和莼菜羹,刹那间就尽数散落在地上;然后又引得在场监临的军校一阵厉声训斥:
  “丙子十八,你在做什么,不准浪费吃食!”
  然后,一时间尽是心乱如麻的高越,却是无心理会这番呵斥以及随之而来的惩罚手段。而是有些失魂落魄对着正在背对自己说话的案前之人,直愣愣的追问道:
  “你。。。你。。。说得可是真的?”
  “骗你作甚,一切自有督府的例行榜高和文抄上”
  说话的人有些不客气的反佶道;却是前山东节度使刘巨容之子,相貌粗壮的衙内兵马使刘汾。然而他就见高越突然扭头跑了出去,然后就被门外的军士扭住按倒在了地下,而嘶声凄厉得叫喊出来:
  “我要见监管,我要悔过,我还有重要内情报告。。。”
  这一刻涕泪横流的高越,却是满心思都是绝望和悲呛;现今他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也是原本已经举族迁居到扬州京兆高氏的最后血脉传承了。
  所以他也只能抢在那位被俘获叔翁(高骈)送过来,而自己彻底失去最后一点价值之前,以图自救和赎免了。这一切都是为了高氏的血脉继续流传下去。
  这一刻,莫管什么国家大义或是功名富贵,都比不过他心中一个有些偏执的念头;就是渤海高氏京兆房的门第,绝不能在他的手中断绝掉,哪怕为此放下一切节操屈身事贼也在所不惜了。
  然而,相比大阐明寺中因为高骈被俘的消息导致的这点小小插曲和杂音,在一街之隔的大讲习所里,却有人在热切而津津乐道的讨论着,来自最新告贴榜文和公开文抄上的另一件事情:
  “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情啊!督府居然成了专门负责伤残、退役士卒遣散安置和阵亡身后诸事的复(员)退(伍)事物科。”
  “自古以来,未闻有朝廷专门关注这些解甲伤残老卒的衙门和相应举措啊,据说还是直接对大都督府呈报和聆讯的所在呢!岂不是前所未有的善政和德行呼?”
  “那你可知负责此间的人选又当是谁呢。。便就是广府留司的那位军中第二人(王蟠)啊!,据说这位不日就要启程前来江陵了!”
  “大都督可真是太过念旧和垂爱这位故旧了啊,不但授予监察军中风纪不法职责,还将这个明显可以售好人心的美差、肥差,都一并交由他去操领了啊。。”
  “可不是么,这复退事务科岂不是变相掌握了,如今在役和退养、归遣的至少二三十万将士的身后待遇和趋向诸事,起步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又权重的要任衙门了啊。。”
  “大都督厚待故旧而善于提拔新进,又不是什么要闻了,如今分掌镇反会的柴中郎,岂不也是当初相逢广府的义军部旧,更有举荐和助力之故,是以才能稳稳理当佐副之责;而虽有朱、张等人比列军中,但在督府内却始终差上那么一分声势和权威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