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血战旗> 第四一七章 争议无处不在

第四一七章 争议无处不在

  “号外、号外,日寇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关东军大动干戈……”
  “……日军3大主力,聚齐送花江北岸,抗日名将……”
  “……绥化危机不解,东三省反攻无望……”
  ……
  重庆街头,报童挎着半人高的布包,手中摇晃着刚刚油印好的报纸,用带着稚嫩的童音高声喊着。
  持续了一年多的重庆大轰炸,不仅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且还带来民众的恐慌。生活在随时可能轰炸机投弹的城市,老百姓的神经已经被绷到了极限。
  任何一点喜悦都会被无限的扩大。
  而任何一点的受挫,也将被无限的扩大。
  不过前者将是信心上的膨胀,后者多半是对时局的担忧,悲观者终日惶惶,加上大后方的物价持续飞涨,人民生活艰难,惶恐的情绪被很多人所认同,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中日之战已经毫无必要,可以寻求用一种变相的方式来换取和平。
  也就是汪精卫等人的想法,觉得只要给日本人足够的好处。和中国跨海相望的那个岛国还是能够喂得饱的。
  但这种想法,在汪伪政府成立之后不久,国人就被日本的贪婪所震惊。
  更多的国人是对抗日之战充满了信心。
  “任公,您这是……”
  “霞安兄,我这不是被报纸给弄的,东北局势危急,我等恨不得立刻飞去,为抗日出一把力。没想到,日寇对曾将军欲先杀而后快,真是苦煞国人的心啊!”
  “任公多虑了,现在局势还未明朗,中共向来喜欢故弄玄虚,说不定曾一阳在东北已经掌控了主动,正开始反攻呢?”说话的人面白儒雅,中年摸样,但语气颇显刻薄,多半是面如君子,心如小人的钻营派。说话间,语气一转:“想靠着十万人就和数十万的关东军斗,能斗得过吗?我看曾一阳不过是去满洲开辟所谓的游击队,游而不击才是正道。”
  “孤鸿兄,你这话正合汪某人的心意,我看你是来错了地方。”
  “任公,你别想往刘某身上泼脏水,我是和汪兆铭有过来往,但这都是过去。当年,汪兆铭在重庆的时候,就算任公也不是汪兆铭家中的常客吗?难道说你也后悔没有跟着去南京……?”
  说完,中年男子发出一阵刺耳的冷笑。
  “国之危难必有妖孽,你想要兴风作浪还要过我老头子这一关。”
  任公是个火爆脾气,说完一手拿起桌上的茶杯,作势要打将过去。立法委大院内顿时一片狼狈,在法律上等同于美国两院的立法委,在民国扮演的角色有些悲催。
  国家大事没他们事,小事情这些曾经呼风唤雨的过气政治明星不屑关注,于是就成天的吵架。
  吵完了再去下馆子好好的喝一通。
  唯一的区别就是,赢的人多半是庆功酒,热闹非凡,大有一鼓作气将对手打出重庆的架势。而输的一方确实赌咒发誓,要在下一次的吵闹中取得优势,将对手的气焰打压下去。
  这样的局面说起来有些混乱,但却是蒋介石非常希望看到的结果。
  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在很多时候装出一副求才若渴的样子,但要有几点要求才能被他重用。一是:黄埔学子,是他的学生;二是,老乡,亲不亲故乡水,蒋介石对故乡人的关照在民国政府中是出了名的;三是,故交故吏,显得他很念旧。
  这三点,让蒋介石笼络了大量的人才,不过也有一些庸才占据高位的。
  不过随着蒋介石在军界的调整,这些人担任的职位将越来越远离战场,给他带来的坏处也将降低到最低点。
  随着中日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也完成了权力上的整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到现在他才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此时蒋介石最想的不是如何消灭日军,开始战略反攻。而是想在北方消除西北的影响力,而在南方,新四军的扩张引起了他最大的重视。
  因为,在蒋介石看来,中日虽然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的阶段,但中日两国的军力还未发生变化,日本军队数量虽不如中国,但质量要比中国好很多。尤其是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源源不断的向中国战场运送作战物资,而仅依靠一条滇缅铁路是不能够完成他一家独大的想法的。
  可以的刁难,压制,引发反共新高潮,对于蒋介石来说是唯一现阶段能够做的,而且还是最有可能做好的事情。
  而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快速扩张,确实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
  至于东北,他鞭长莫及,只好不了了之。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国元首,他也不能做的很过火,尤其是在东北松嫩战役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时候采用一些小手段是不明智的办法。还有一点,曾一阳确实已经成为了他非常忌惮的一个角色,太能打了,去年指挥的湘赣会战确实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和日军的伤亡相比起来,中央军的伤亡显然更大一些。
  而曾一阳却不是如此,每战必会让人眼前一亮。
  松嫩战役,说白了是关系到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战役反攻的条件,这应该是两国交战中,可能是战略转折的重大契机。蒋介石不敢懈怠,甚至每天都要听一些关于东北的作战新闻。
  而且每天中央社和新华社的广播蒋介石都要听一听,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习惯。
  “……据中央社消息,我河南中央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寻求和日决战,日军退避锋芒不肯应战……”
  “……东北抗日40军所部,在军长曾一阳指挥下与日激战,但因为实力不足,被围困在松花江以北,本台将密切关注此战之结果……”
  ……
  等到电台中播音员甜美的声音消失,站在收音机边上的陈方这才将收音机的按钮关掉,然后静静的等待着蒋介石的询问。
  事实上,发生在全国的大战,除了在山西的八路军围绕着正太路和同蒲线发动的反击战,国民政府无法获得大量的情报之外,很多战区的实际情况都是第一时间送到他的书桌上的。
  也就是说,在全国来说,每一一个人对抗日军事有他的了解的多。
  但蒋介石还是平时听广播,而且重庆市面上稍微有些影响力的报纸每天他都会读一读。看看民众到底是怎么想的,文化界的人是什么反应?还有他极其防备的中共方面的一些从新闻中流露出来的举措等等,都会让他非常关注。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了解时政上,还要处理各个战区统筹,国家的运转。而蒋介石又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事事关心,所以他过的也非常的疲惫。
  长期睡眠不足,让他往往在思维反应上会慢上一些。
  但这对他来说不影响,反而说话语速慢了,更能显出他的威仪来。
  “芷町,东北的局势在一两个月就要见分晓了,你怎么看?”
  作为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和智囊,陈方不仅长期呆在蒋介石的身边,而且还在侍从室内担任重要的职位,作为二处的主任,陈方对军事并不熟悉,反而是一个政策性的谋士。
  长期致力于研究国民经济的问题,以及战争爆发后,大后方物价持续升高,导致连中级军官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更别说,普通的市民了。反而投机商大发国难财,哄抬物价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还有四大家族的背后的影子,尤其以孔家最为贪婪。
  冷不丁被蒋介石询问了一个军事上的问题,陈方也颇感意外,站在一边脑中苦苦思索,却不得线索。
  “芷町,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民心问题。在当时的政府,西南一个,西北一个,说是联合,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中共的军队中,我连说句话都不行的惟独就是彭德怀和曾一阳两人。一个是苦大仇深,一个是功高盖天。两人都是人中人凤,但相对于彭德怀的激进,曾一阳的威胁更加大。此人年轻、激进、但却才华横溢,尤其在军事上总能找到对手最软弱的一点,死缠烂打……”
  说道这里,蒋介石苦恼的摇了摇头,黄埔系中并不缺乏优秀的将领。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在组织派系,从而进取心越来越不足。尤其是胡宗南的几次对日作战,让他失望之极。
  反而是在后几期的将领中,冒出了不少人才。
  王耀武、张灵甫、李天霞、冯圣法等人,都是难得一见的悍将。其中尤其是王耀武各方面非常全面,能力足以担当大任。
  但是只有一个74军,对于蒋介石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需要五个、十个,更多的74军来巩固他的权威。
  “委座,从我的观点来看,曾一阳将军无疑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很多传言和消息都不可信。我相信他不会冒险用所有的主力去和关东军来一场豪赌,我更关心的是,将来曾一阳控制下的部分满洲能够发展成什么样?”
  陈方终于从不同的方面找到了自己对曾一阳的评价,军事上他不做评价,但是在政治、经济、乃至民生上才是他最关心的。
  北满没有重要的工业城市,矿产的开发也很不平均。
  想要靠着一个不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军中规模最大的关东军较量,无疑将处处落于下风。这不是游击作战中,人少,缴获一挺机枪就能将整个部队的战斗力提升一个档次。
  大军作战,没有一个完整体系的后勤保障系统,就等于未战先败。
  其实国民政府早在三十年代,就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国防工业体系。西南拥有大量的兵工厂,但是由于对战局的把握不足,生产钢铁的城市被日军占领,这些军功企业很多机器都无法开工生产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只能空关着。
  在陈方看来,曾一阳控制的区域比西南政府更加的困难。
  蒋介石的眉头微微皱起,像是提醒道:“别忘了,西北和苏共是一体的。苏联人不会眼看着曾一阳落败而不搭把手。这才是日军最担心的事。”
  “可能会这样!但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苏联和日本妥协,两国处于相对的一个节制状况。苏联也就不能明目张胆的将其国内建造的武器从黑龙江上送给曾一阳。到时候,就是关东军最佳的反攻时机。”陈方对军事不懂,并不是说他连外交也一窍不通。
  国与国的交往,更多的是利益之争。
  蒋介石的语气中带着对苏联人的怨念,新一期的军事援助已经被叫停,两国之间的武器贸易也将告一段落。
  这让蒋介石在失望之余,对苏联的态度非常的敏感。
  见识到了74军换上全苏制武器之后的彪悍战斗力,让蒋介石更不愿意看到曾一阳的部队装备苏联的武器。本来,曾一阳的部队指挥体系和士兵训练就已经很完善了,加上武器的优势,曾一阳能走到哪一步,真的很难让人猜测。
  重庆大后方,很久没有听到前方大捷的消息了。
  民众反而对曾一阳的这次逆境之战,寄予了非常深厚的期望。不仅仅是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低沉的士气,还有对抗战坚持下去的勇气给予最坚定的支持。
  不过,远在东北境内的曾一阳反而并没有想得到这么多的信息。
  他现在最担心的是,绥化能不能守得住,而援军抵达战场之后,是否会逼迫高品彪退兵。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绥化并不是歼灭加强版的27旅团的好战场。一旦日军发狠,征集在松花江上的所有船只,在短期内还是能够组织一支兵力,从松花江边上的呼兰、巴彦等地登陆。
  从侧翼,甚至三面威胁决战的部队。
  所以,曾一阳想让喜多诚一和高品彪两个人知难而退。
  让他们知道,想要拿下绥化不容易,至少要付出足够多的代价。但另外一点,曾一阳也想用一场战役来测试一下关东军乃至日军在远东的决心。
  面对苏联,面对中国,日军想要更广阔的空间,就不得不调整整个战略,需要放弃一些已经取得的利益。
  正值半夜,曾一阳裹着棉大衣,依靠在火塘边上,这时肖龙匆匆走来:“首长, 2师的电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