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晋砺> 第34章 汹涌澎湃

第34章 汹涌澎湃

  出撷芳阁,走在长长的廊道上,何天心中默念:
  皇帝的智商,或在平均水平之下,但绝非白痴、弱智;他为皇后所制,最主要的原因,是性格。
  皇帝对皇后,正所谓“嬖而畏之”。
  原时空,司马衷的画像,几乎都是肥头大耳、斜眼歪嘴模样,那是弱智——生理性弱智的形象。
  父亲是帅哥,母亲是美女,他怎会生的难看?
  不过,智商未踩破下线,对司马衷,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西晋灭亡、五胡乱华——
  他若是个白痴,就不需负多大的责任。
  但他既是个正常人,这一切,就要负上最大的责任。
  何天长长叹了口气。
  *
  何天夤夜入宫,正确不过的选择。
  第二天一大早,派遣新任五部大都督“抚慰五部”的草诏便送到了式乾殿。
  皇帝:“抚慰五部”——是要离开京师的吧?
  送草诏的段广:当然。
  皇帝:这合适吗?先帝亲口嘱咐过朕,刘渊是侍子,不能离京啊!
  段广愕然,手足无措。
  杨太傅只好亲自出马。
  开始的时候,还算从容陈词:
  时移世易,现在的情形,同先帝在的时候,已经不同啦,刘渊“侍子”的身份,可以暂时往一旁摆一摆啦!
  皇帝:先帝走了不过半年,就“时移世易”?就“不同”?圣人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啊!
  杨骏亦愕然,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定定神,口气就严重了:
  五部蕃息繁衍,人口愈来愈多,匈、华之间,龃龉日增;五部之间,矛盾也很多,甚至有叛出塞的,若不尽快“抚慰”,可能酿成大乱,如是,这个责任,谁负?!
  皇帝明显有些发慌,但——
  太傅说的是!不过,难道能够“抚慰”五部者,唯刘渊一人?大晋人才济济,譬如……张华、卫瓘,他们都同戎夷打过多年交道,勋绩卓著呀!
  还有,刘渊是匈奴人,恩怨联结,反未必能一碗水端平——他原是北部都尉吧?他若偏向北部,如之何?
  杨骏瞠目结舌,这人,还是那个皇帝吗?
  还是那个皇帝。
  只不过,昨天晚上,何天、皇后、董猛,反复推演,皇帝只负责死记硬背,而杨骏摆出来的理由,皆未出何天算中。
  若杨骏真有何某所不及的见解,皇帝就说:
  太傅讲的,朕也不大明白,可是,先帝弥留之际的遗训,朕无论如何不敢违背!
  最后,杨骏脸红耳赤,一头黑线,但终究无可如何。
  杨文长在圣上面前吃瘪,很快就传出了式乾殿。
  这一回,又不同于任命何云鹤做散骑侍郎——那一回,虽也是打杨文长的脸,但毕竟台面上同杨文长没有直接关系,这一回,可是直接、当面驳了杨文长!
  前所未有。
  真要“乾纲独断”?
  而且,据传出来的消息看,攻防之际,圣上这一头,可谓有板有眼,杨文长不论扔出啥理由,都能有理有节的怼回去。
  这还是俺们印象中那个圣上吗?
  难道,大智若愚?
  之前种种戆愚,都是装出来的?
  那,为啥要装呢?
  真叫人浮想联翩呀!
  人心,愈加浮动了!
  晓得合五部为一部之危害的,并不止于何天、卫瓘,只是因为信息传递的关系,慢了一拍而已——
  张华、和峤上书,反对设立“五部大都督”一职。
  张华比较平实,从“魏武遗意”说起;和峤则开端于冒顿“鸣镝弑父”,洋洋洒洒,长篇大论。
  中心思想都一样,对戎夷,塞内的也好、塞外的也罢,都要“分而治之”。
  张华、和峤,皆前朝重臣,威望隆重,杨骏一方,压力巨大,但自然不能干坐着挨打,中书令蒋俊上书反驳。
  蒋俊的立足点,还是“时移世易”:
  今日之五部,已不同于魏武之五部,已经华语、华服了——不好再视之为“戎夷”了!
  为加快五部归化之进度,设立五部大都督,以督促其事,是很有必要的!
  而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亦为得人——他是五部人,由他来督促五部归化,比华人更有说服力吧?
  接着,理中客出场了。
  司徒王浑上书,说五部算不算戎夷,可议;是否应设立五部大都督,亦可议。
  不过,他赞成蒋俊的加快五部归化进度之提议,他的建议是,“编户齐民”。
  刘渊未必为五部大都督唯一合适人选,但先帝有“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的赏鉴,因此,在五部归化的过程中,朝廷还是应该借重刘渊的。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王浑貌似中立,其实还是向着刘渊说话。
  不过不奇怪,他是刘渊的老粉丝,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到处吹捧刘渊了。
  倒教杨文长赚了便宜——王玄冲可不是杨党。
  便宜亦有限。
  蒋俊资望浅薄,王浑虽资望隆重,但谁都晓得他和刘渊的特殊关系,因此,他们上书的分量,无法同张华、和峤相较。
  杨骏一方,依旧压力巨大。
  何天却感慨了!
  蒋俊、王浑的上书,其实都很有可取处,“分而治之”和“加快归化”,本应齐头并进;“编户齐民”,更是终极目标。
  但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若要推进之,必须上下同欲,且由最有能力的人来主持,譬如卫瓘、张华,还得一个在中枢,一个在地方,内外无间,紧密配合,再加上刘渊这样的人物,全心全意的支持。
  目下,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蒋俊的建议,也根本不是出自真心,不过拿来做个幌子而已。
  所以——
  唉。
  刘渊看出风色不对,上书,请辞“五部大都督”。
  若是皇后主政,当然顺水推舟,略作抚慰,便成全刘渊的“谦志”,顶多将他的“乡侯”提个一两级,变成“男”或“子”,以为补偿就是了。
  但杨骏如何能干?
  温诏慰勉——不许辞!
  这一回,式乾殿没有留难。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而且,汹涌彭拜——
  “温诏”颁下次日,杨骏上书,以为“山陵已毕而辛劳未赏”,请旨:
  “中外群臣皆增位一等,预丧事者增二等;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复租调一年。”
  “五部大都督”立即被挤到热搜第二位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