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332节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332节

  朱由校闻言看他一眼,放下奏疏从龙椅上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就在王朝辅都以为他要回去睡觉的时候,却是又一屁股坐下了。
  “你们睡得,朕睡不得啊…”朱由校自嘲一笑,捡起朱笔御批了几个字,才算是完成。
  “将这些本子送到军机房,让军机大臣们看了再端到内阁,也叫他们都看看,对了,上次魏广微说的那个御辽之法,你觉得怎么样。”
  朱由校话说完,望向了一侧的王朝辅。
  正有小阉走进来将本子搬出去,又有小阉与他擦身而过,将更多的本子搬进了西暖阁。
  王朝辅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本? 心中叹息? 惶恐道:
  “奴婢不过是照料陛下在乾清宫的衣食起居,对这些事情? 哪有什么见解? 要是真有见解,也就不会进宫了。”
  朱由校哈哈一笑? 用手指点了他几下。
  “你呀,朕没记错是魏忠贤给朕举荐上来的吧?倒是真的机灵? 朕用起来舒心得很。”
  “可是就连那魏忠贤? 有的时候也会犯错!”
  “像是山海关的高第,还有漕运总督汪海,都是他举荐的。”
  “高第的退缩之举,让朕痛失一员良将? 汪海与范家同流合污? 向关外的建奴输送粮草,你知道不知道,他们可是大明的死敌!”
  朱由校说到这里,促狭的笑了几声,问道:“既然你不懂辽事? 那朕也不能就这么放了你,你觉得魏忠贤这个人如何?”
  说完? 朱由校捡起茶盏继续喝了起来。
  问这话的时候,朱由校面色没有丝毫异常? 可是这个问题很不寻常,说说魏忠贤这个人如何。
  皇帝问这话是要做什么? 莫非是不再信任厂公了?
  王朝辅不敢随便回答? 想了一会儿? 正要说话,朱由校却是猛地一扔本子,起身叫道:
  “来人,端洗脚水来!”
  过了片刻,来了两名宫娥。
  一人端着紫檀木雕花的方架子,另外一人跟着进来,将盛着热水的镀金铜盆放置在朱由校脚边。
  宫娥将手伸进铜盆里一试,发觉温度合适,便与另外一名宫娥分左右跪在眼前,替朱由校将脚靴脱下。
  脱了脚靴,宫娥又一人一只替朱由校脱了白布袜子。
  朱由校是个老汗脚,今日又出去跑了跑,加上这个年代的脚靴实在捂脚,脱下袜子的一瞬间,连自己也闻见脚臭熏鼻。
  可这两名宫娥似乎并不嫌脏,脸上连一丁点异样都没见,一人一只将朱由校的臭脚放到铜盆里洗着。
  朱由校舒服的靠在榻上,感受着脚上的放松。
  两名宫娥垂头洗脚,白嫩的纤手动作虽轻,却洗得仔细,连藏在脚趾缝里的一点黑泥都被洗得干干净净。
  第一遍清洗完,宫娥们赶紧将脏水倒掉,端来清澈的热水为朱由校泡脚,纤纤小手也在不断动作。
  朱由校几乎就要睡着,可却猛然睁开眼睛,看了看垂头洗脚的宫娥,又望向王朝辅,松了口气,喃喃自语道:
  “现在这个时候,传旨的人也应该到太原了。”
  ......
  同一时间,山西太原府。
  朱燮元先在西南平定土司立功,又任督师率军出关击退蛮夷,如今威望已经极高。
  为处理山陕两省军备废弛之事,朱由校于几个月前特设的山陕总督一职,以朱燮元担任。
  山陕总督和督师一样,属于临时增设,不是长久官职。
  两者的区别,就是督师一到某地,就可以全权执掌某地的军政大权,就连巡抚等官职,也有先罢后奏之权。
  说白了,督师就相当于下去的“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一个地方,就直接是掌握实权的军政长官。
  至于总督,也有区分。
  如朱燮元现在做的山陕总督,就属于两省总督,山西、陕西两省的全部军政大权尽在其手。
  总督的职权没有督师要重,巡抚、总兵虽然听命节制,其却没有罢官之权,仅是对于一些地方小官,拥有先罢后奏之权。
  尽管如此,这种一省或是两省,甚至多省总督的职权,也比一般的封疆大吏要大得多。
  这种职务与当下形势应运而生,山陕两地军备废弛已久,而且官场形势错综复杂,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
  对朱由校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委任一名总督,职权凌驾于所有势力之上,用“上帝视角”替自己全权管理。
  朱燮元经过多方考虑,将总督府设置在了太原。
  这时已经到了亥时,除了巡夜的兵丁和衙役偶尔发出的声音以外,整个太原城都是漆黑一片,整个城镇仿佛都已经陷入沉睡。
  总督府依旧灯火通明,朱燮元刚刚送走深夜传旨的钦差,转身面对山西和陕西的底图,重重叹了口气。
  现在,他总算知道皇帝要自己过来是干什么来了。
  山西和陕西这两个省,还不仅是军备废弛,地方上也不可一语概述,藩王、豪强、文官、武将、卫所,马匪、山贼……,各种势力盘根错节。
  很多人都看得出来,这次朝廷设立山陕总督,其实就是看不下去了,想要管制山陕的局势。
  不出意外,朱燮元自到太原建立总督府以后,各种情况很快就接踵而至。
  政务繁多,军务杂乱,那些大头兵多还不服管教,稍有不服,可能就要激起兵变。
  最重要的还是卫所土地,经过初步查探,朱燮元很快发现山西全省田亩几乎七成都被这些皇族子弟所占据。
  要改革卫所军备,必须要拿回原本的卫所分田,可是要拿回这些田亩,就势必要激起皇族子弟的不满。
  朱燮元已经很难了,除了原本就要做的事,朱由校这次又给他扔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晋商。
  朱燮元叹息的是,他将要在山陕完成的事情,近乎每一样都是异常艰难。
  根据皇帝再三表达下来的意思来看,他需要的是让山陕两省从上到下的彻底洗牌,而不是什么小打小闹。
  第四百四十五章:太原千总贺人龙
  大半夜的,太原知府祁敬威也没睡,刚送走了钦差,便风风火火地从知府衙门赶来。
  “总督,粮仓建好了,您看看——”
  祁敬威手里拿着一份公文,边走边说,进到大厅时发现朱燮元正在望着地图发呆,一时也是住了嘴。
  不多时,朱燮元转过身来,坐回到椅子上,伸手示意他坐在自己身边,说道:“太原粮仓建好了?”
  祁敬威坐下来,将公文递给朱燮元,兴奋说道:
  “下官命衙门的主事官员和张家在太原城外买了一大块荒地,在那建了一个大粮仓,算得上是如今整个山西规模最大的粮库了。”
  “总督刚来山西,就办成了这样一件大功,真是可喜可贺啊!”
  这些事,朱燮元其实也猜到了。
  张家是太原本地的大地主,手中捏着近三成的荒地资源,就连自己这个山陕总督想在太原建立一座粮仓,除了去找他们这些豪强,竟也是毫无门路。
  不过所幸,张家的家主张义是个通晓明理之人,或者是个有长远打算之人。
  听说是朝廷要建粮仓,张义将城外的一大片荒地以低于市价五成的白菜价卖给了知府衙门,这才有如今太原粮仓的按时完工。
  万事开头难,这是第一步,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朱燮元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
  这第一步是迈出去了,可等到以后清查卫所田亩的时候,总要再去碰到荒地,到时候要拿张家怎么办?
  刚走了一步,就遇见这么个难题,朱燮元还没想好解决之法。
  令知府祁敬威意外的是,眼前这位山陕总督大人并没有什么高兴之情,反而是叹了口气。
  “总督为何叹息啊?”
  祁敬威只是个知府,自然考虑不到朱燮元的难处。
  朱燮元欲言又止,轻笑道:
  “忽然想起家中之事罢了,你且与我说说,朝廷从畿辅运来的番薯和粮食到了吗?”
  祁敬威点头道:“都在公文上了,朝廷从畿辅运来的第一批粮食是由督办司交接,运到粮仓去的。”
  “下官估算,番薯至少五十万石,粮食也有十万石!”
  祁敬威显得格外高兴,他万历三十七年就任太原知府,十四年光景,从未见到太原有如此多的存粮。
  看起来,这位总督不只是名头响亮,本事也的确很大!
  想起什么似的,祁敬威补充道:“另外还有一份陕西的公文,说那边的粮仓也在积极选址,打算从当地富户手中购买荒地…”
  朱燮元的脸色稍微好看了点,蹙眉说道:
  “粮仓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通知高总兵,对存粮之地派遣重兵把守,千万不能出任何意外。”
  “太原粮仓的所有存粮,进出都由督办司管理,没有本督的命令,不得走动了一粒粮食。”
  “还有,明早与本督去巡查粮仓…”
  祁敬威看得出朱燮元对这个粮仓的重视,的确,太原粮仓中六十余万存粮,都是从畿辅一带调拨过来,用以在灾荒时赈灾用的。
  为了建起这个粮仓,朝廷可谓尽心尽力,花了大把的银子。
  如果因为什么事导致失火或是什么其它的重大变故,皇帝必会震怒,那时自己这个太原巡抚,还有太原总兵高业,都是难辞其责。
  朱燮元能紧张成这样,祁敬威很是理解。
  说完这些,朱燮元呼了口气,存粮到位了,第一个大粮仓建好了,手头有一点存款,说话做事也能更有底气了。
  其实他现在做的,和朱由校要求的一样。
  中原这一带近来小灾小祸不断,流民还不是很多,不能对地方司衙的运转造成什么干扰。
  畿辅这些年一直在推广番薯,增建粮仓,存粮还是地方的驻军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山东六府距畿辅近,加上登莱与天津港隔海相望,除非是百年难遇的大灾荒,不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中原五省,山西、陕西、湖广、河南、四川,每一个都是路艰且贫,尤其是四川和陕西,赈灾的物资想送进去都费劲。
  山西倒还好,四川是天府之国,除非和山东一样出什么百年难遇的大灾,不然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陕西就不用了,陕西可谓赤地千里,一旦来日有什么大灾大难,道路艰远,朝廷赈灾很难能及时送达。
  如果同时间其它地方再有什么变故,很容易形成席卷中原的大难!
  现在他要做的,不是清查田亩,也不是直接表露要整顿卫所军备的意图,而是储备粮草,清查山西全省历年各府各州各县的府库,做好善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