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55节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55节

  论志向,他是历史上明末少数文臣出身,但却投笔从戎,不避名节,肯效皇命,亲自追剿流贼的内阁督师。
  当然,后来杨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也颇为人所诟病。
  看见王在晋举荐了他们两个,说实话,朱由校还是挺高兴的。
  温体仁就不用说了,妥妥的帝党,但是这货野心很大,不一定干那屈居人下,给阉党当儿子的事儿。
  要是想在东林党、阉党之外再弄出一个党派来平衡朝局,温体仁是最佳人选。
  当然,凭浙党如今的力量,仅凭温体仁自己是不行的,还要借这次赈灾,提拔上来几个听话的浙党官员,给他打下手。
  这样一来,就算日后东林、阉党倒了一个,也不至于让另外一党迅速做大,控制朝局。
  至于杨嗣昌,这货现在还扛着东林党的大旗,只要魏忠贤不去多事,他的前途一番风顺。
  东林党在提拔自己人这一块,还用别人教?
  平衡朝局这种事,烦得很,却也不能不做,往往一个官员的升迁,就可能打破这个平衡。
  做皇帝的,就要随时添人进来,让局面继续平衡。
  山东赈灾那块,到这个月底,应该也就处理的差不多了,到时候拟一批人选上来。
  这次赈灾,温体仁、杨嗣昌这种有用的要升,起反作用的要撤,那些表现平庸,但不乏亮点的,可以留着,以观后效。
  反正,山东整个省的文官武将,这次都要重新洗牌,朝廷上也要注入新鲜血液。
  放下这份题本,捡起另外一份,朱由校整个眼睛倏地亮了起来,这份上写的没别的事,是捷报。
  毛文龙在朝鲜,起先还与阿敏互有胜负。
  后来朝鲜方面反应过来,意识到这是短期内大明能援助最近的一支兵马,便空前团结,各路朝军纷纷驰援。
  天启二年三月,毛文龙在义州击溃少量留守后金军,轻易收服了支离破碎的义州全境。
  在这之后,毛文龙与令养子毛承禄偏师出击,诈败吸引阿敏部主力前往皮岛,自率东江军主力设伏岛外。
  阿敏率奴兵穷追不舍,毛承禄不敢恋战,连退而回。
  东江军埋伏林中,待深夜时,忽然锐炮齐发,打死路过奴贼无数,而后毛文龙又亲自摇旗呐喊,一战击溃后金军主力。
  阿敏大丧士马,无以在朝鲜立足,加之奴儿哈赤已经自沈阳返回赫图阿拉,听见老奴传令,只好率部退回。
  击退阿敏后,东江军接受了朝鲜军队赠予的物资,返回东江岛,毛文龙整饬军备,编制残兵,自不必多提。
  值得一提的是,击退阿敏后,除朝鲜方面赠予东江军物资答谢外,登莱巡抚袁可立也数派水军出海前往皮岛。
  登莱水军前后三次,共为东江军输送了一千五百杆三眼铁铳,上好刀枪各一千把,铠甲两千余副的军需物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东江军就像个时而有饭吃,时而没饭吃的流浪汉,有家不能回。
  来自遥远朝廷的坚定支持,让他们继续打定决心,在孤悬海外的皮岛,安家落户。
  “传旨,东江军奉旨援朝,击溃后金,彰显我朝国威,照例叙功,不得有误。”
  “这事,交给都监府去办!”
  以往来说,叙功升迁的事,应该是吏部管文,兵部主武,现在交给都监府,又是一个新的风向。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莫非本朝日后给文官武将叙功升迁的权利,这个都监府也要分一杯羹?
  听见消息的人,都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个消息,对东江军来说,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消息,遥远京师的兵部文官,他们实在太过陌生。
  都监府的兵监们,许多也曾在皮岛待过,彼此之间,显然更加了解、信任。
  这些兵监都是王体乾精挑细选出来,早已成了东江军与皇帝之间沟通的一条特别渠道。
  都监府负责叙功,这更让他们放心。
  朝鲜问题解决,山东大震也在收尾,看起来,事情在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下几条章奏,却让朱由校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
  第二百章:让荷兰人滚蛋!
  “彭!”
  “给咱家仔细着点儿打,打轻了一棍,厂公要了咱家的命,咱家也要与你们同归于尽!”
  承天门外广场,不少百姓都在围观,只是从他们平淡无奇的面色中,好像这只是稀松平常的事。
  一名身穿红色大红服的锦衣卫堂上官,正监督两名北镇抚司校尉,对最中间那青衣士子棍棒相加。
  锦衣卫动手,东厂监刑,这是自天启元年来的成例。
  数名监刑太监,锦衣卫旗校十数人,都好笑的看着那两名校尉,举起上了朱漆的栗木,轮番打在那士子屁股上。
  键盘侠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下场。
  厂卫可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他们的顶头上司只有一个,便是当今的天启皇帝。
  凡是有人嘴炮几句被听见或举报出来,直接打死,没什么好说的,希望他下辈子还能做个快乐的键盘侠吧!
  这样的场景,放在以往,百姓们是要害怕,敬而远之的,可现在几乎都围在周围,也没什么可怜之情。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东林士子不去嘴炮,喊什么天子昏庸,魏阉蒙蔽圣听,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京报》可不是白开的。
  同时期的西方,也有陆续开刊报纸,其实和大明差不多,西方国家刊行报纸,也是想起到把控舆论的心思。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世界各地的统治者,都想到一块去了…
  校尉高高举起大木,重重击打到血肉之躯上,这本该是令人极度害怕的场景,却引得百姓争相围观。
  甚至有人在路旁酒馆设下赌局,赌被镇抚司这次的二十棍,能不能把这身体不错的士子打死。
  两名校尉齐上阵,只是打棍,就是大汗淋漓,粗喘阵阵,倒不是说他俩力气太小。
  只是这打棍,也有很多讲究。
  监刑太监双脚闭拢,眼神飘忽不定,分明是要置这士子于死地,二十棍打死个大活人,这不是体力活,这是技术活。
  十棍下来,士子已被打的皮开肉绽,但还在痛呼,伤势虽重,但好像没什么性命之忧,此情此景,让两名打棍的校尉都冷汗直冒。
  打不死他,死的就是咱俩了!
  两人相视一望,皆在心中默念:
  “用心打、用力打。”
  余下这十棍,显然是一副不打死你誓不罢休的气势,两名校尉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和巧劲。
  终于在第十八棍的时候,这士子晕了过去,进气儿多,出气儿少,眼见是活不成了。
  见状,两人都松了口气。
  不多时,二十棍已毕,方才还腰杆直如尺,慨然而立的士子,已是没了丝毫声息。
  打完这二十棍,两名校尉都是拄着大棍,疯狂的喘息。
  东厂的监刑太监脚上动了动,上前头望了望血肉模糊的尸体,满脸讥讽,宣了罪行,这才向围观百姓幽幽道:
  “都散了吧。”
  话音刚落,承天门忽然大开。
  一名宫中的宿卫戚兵,左手托着圣谕,向京城东大营疾驰而去,见了这副情况,锦衣卫堂上官面色凝重,道:
  “怕是又出了什么大事吧?”
  监刑太监也不知道,对周围人群的议论,也权当没听见,边走边道:
  “咱家只是听说,山东大震,朝廷赈灾拨款几百万两,动员了直隶几地的人力,刚要稳定,陕西又震了。”
  “不会吧,又震了…”
  锦衣卫堂上官此刻也不再与这东厂的太监竞争,只是为朝廷叹惋,嗟然道:
  “这是什么年头,年年大震,年年大旱,天下是怎么了,天爷不给人活路了?”
  喃喃几句,他想到什么,忽然又问:
  “这次又死了多少人?”
  监刑太监闻言,瞅了他一眼,不复有方才对那士子时的尖酸、刻薄,叹了口气,终究还是没能说出口。
  他带着其余的太监留下一个背影,和满是无语的回话:
  “自己去问吧,咱家累。”
  ......
  天启二年六月中,陕西固原州星殒如雨。
  当地人见状,以为是天爷降怒,尽皆大惊,随即,各地市集相继罢市,城关紧闭,街上空无一人,风声鹤唳。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段时间的地方经济损失,无以估量。
  这还没完,六月底,平凉、隆德诸县及镇戎、平虏等所,马刚、双峰等堡地震如翻,墙裂有声。
  明代的城镇,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根本没有什么抵御能力。
  相比运河流经的山东,陕西更加贫穷,这次忽然来袭的大地震,那里损失更严重。
  陕西有司上奏。
  仅一次地震,各地城垣就已震塌八千九百余丈,房屋倒塌两万一千八百余间,牲畜压死三万六千余只,男女被压死的,也有一万六千余口。
  在有司奏报抵达京师前的半个月,陕西又接连遭受了两次震级逐渐减弱的余震,损失尚未统计。
  这倒不是有司进度缓慢,而是大部分的地方官府,在这次大地震中,都丧失了该有的职能。
  说实话,当时朱由校刚看了毛文龙报捷,大明在朝鲜战争打赢了,这本是应该高兴的事。
  可是他高兴不起来。
  明末这个时候,天灾人祸,连绵不绝,随便一次地震,就能将朝廷两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