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窃国大盗> 第75节

第75节

  第二十八节
  当援军抵达之后,之后的战斗就没有什么悬念可言,而过程也非常之乏味。起初的时候,王承业还曾试探着派出小部队乘着夜色偷偷出城,沿着运河偷袭汉军的前哨阵地,或者骚扰城外的炮台建设,但占了一点小便宜之后汉军马上省悟过来,利用己方庞大的人力优势,大量修筑小炮和抬枪堡垒,将一线火力大大增强,在这样的戒备之下小规模的精锐部队就很难取得战果,于是德州守军不得不采取更为保守的战术,用铁水和石块将城门封死,进行被动的单向防御。
  随着土木工程的逐渐完善,战况终于明朗起来,将近一百五十门红衣大炮的威力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在此之前,地球上还从来没有如此众多的大口径火炮在一个战场上出现,所以在场的所有人从来都没想到过人类竟然可以创造出如此地动山摇、类似火山爆发似的的场景,虽然王承业在战前就曾对汉军的火力优势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实际上德州城墙上以及城市内部也囤积了大批河沙和石灰,但因为欠缺经验的关系,他实在是没有想到一个重型炮群齐射的威力竟然有这么大。
  这种场面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就在几十年前,类似的场景也曾经发生过,当初清军入关之初,阿济格仅用十八门红衣大炮就粉碎了潼关守军的斗志,何况而今有十倍之多?但遗憾的是王承业虽然是军中宿将,且本身有一些才干,但却没有参加过什么大的城市攻防战斗,所以对火炮的认识有所欠缺也并不是很奇怪。
  大汉近卫第五军的第一波齐射就击坍了德州城东门城楼,这幢建筑物的崩塌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横飞四射的瓦片笼罩了数十丈城墙,因为事起突然,女墙之后的数百名守军无一人生还,然而损失却不仅仅如此,随着后续炮火的逐渐精准,整片城墙在炮弹的打击之下象抽风一般不停的颤抖,藏兵洞里不断跌落大块的城砖和巨石,流散的炮弹四处飞溅,甚至瓮城都受到了猛烈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德州守军的斗志近乎崩溃,到得最后,以至于督阵的军官都无法坚持下去,带头率领部下撤下城墙。
  幸运的是,汉军并没有乘机攻城,实际上这个时候马进良根本没有想到利用炮击的效果去做些什么,更加谈不上什么步炮协同这种高级的玩意,虽然是大军主帅,但他在这个时候的反应和普通士兵的表情没有任何不同,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那就是他还有一支质地精良的单筒望远镜,可以将这种恐怖的场面看得更清楚一些。
  当王承业投降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林风正忙着和都察院的言官打嘴巴仗,这一段时间林风一直都没有空下来,其实就精力投入上来讲,山东一线的战争并没有占据他很多时间,因为就现在的情形来讲,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在这方面能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大体上就是决定战略方向,然后派出将领拨给军权,至于能否胜利,那是前线将帅的事情。
  这段时间困扰林风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田赋入仓,一个是秋决。因为连年大战的关系,为了支撑战争,林汉帝国政府对人民的盘剥非常残酷,除了第一年免除了赋税之外,之后的几年之内,天赋和人头税一直很沉重,较之前朝毫不逊色,而除此之外,劳役负担更是几乎令人无法忍受,这一块甚至还要分为军方的任务和地方官府指派——所谓军方任务,是指汉军领地内的百姓,但凡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丁,都有可能被征为民夫,参与军队的后勤输送工作,而就算侥幸没有被抽为民夫,平时也要参加地方民团组织,需要定时训练、巡逻、修理官道、桥梁、驿站,同时还要负责城墙维护以及重要军事据点的土木工程建设;而地方政府的指派也是明目繁多,除了地保、里正的繁琐事宜之外,还要大批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他们无偿服务,就平均来看,林汉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农民,除了缴纳沉重的赋税之外,一年之中,大概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为政府无偿劳动,方才能够达到法律规定的劳役要求。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农民的反抗显得相当激烈,几乎可以用“此起彼伏”来形容,唯一让林风稍稍宽心的是,这种反抗绝大多数规模不大,大多数都够不上“揭竿而起”的标准,通常的表现形式是逃亡,而性格激烈一点的或许会揣把菜刀干掉一、两个民愤大的差役或者地主,总之聚集人数都没有超过一百人以上,也没有什么“砸乱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往往还没等地方政府反应过来,这些“暴民”就隐名匿性朝关外流动,企图在辽东地区找到一块安身立命的地方。
  对于这种事情林风一直保持了相当的警惕,就他本人来说,对农民运动的威力当然非常清楚,正确的讲应该是非常恐惧,其实这几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也不是没有下过功夫,不过遗憾的是大多都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在这个时代政府的财政收入百分之七十都是来自农民,就本质上讲,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非常简单,减轻农民负担就可以了,但这又意味着政府收入的减少,意味着林汉帝国军事动员能力的衰退,但在这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做这种事情简直跟自杀没有任何区别。
  帝国疆域内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林汉军事集团拥有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对社会各个阶层造成了强大的威慑;二是政府对人民的控制相当有效,尤其是军方负责的民团组织,层层负责,级级掌握,对大多数反叛都可以及时扑灭;第三个原因就是林汉帝国旁边有个杨起隆做榜样,在近百年间,从高迎详到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和朝廷打仗打了几十年,不论谁胜谁负,老百姓的境况倒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就算起义也不会有什么效果,从杨起隆地盘里逃出来的河南流民把这个真理传递到林汉帝国的各个领域,大多数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大义,但还是知道在林风统治之下好歹还有块地种,如果当真造反了恐怕连地都没得种了,第四个原因就是汉军政府在这几年对八旗进行了大规模清洗和反攻倒算,之前直隶、辽东等地区因为“跑马圈地”饱受**的农民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在土地革命中或多或少的得了一些好处,社会环境显得相对公平,所以在面对政府盘剥的时候,很多时候心理矛盾,感觉有些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之下,林汉帝国对于这些农民的“轻微出格”处理得也相当低调,大多数都列为刑事案件来处理,除了带头的首恶和身负人案的之外,其他人大多敲打一顿了事,而并不愿意用非常残酷的手段来“警示人心”。
  关于赋税收取之后的遗留问题,这几年一直都有存在,不过今年却显得更为严重一些,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今年汉军政府的仗确实打得太多了一点,也打得太大了一点,本来因为常年战乱的关系,中原北方的民财几乎都被清廷和林汉帝国榨光了,而今年又因为大片地区的壮丁随军远征山西,耽误了农忙,田里收成大受影响,所以针对毫不减少的赋税,不少农民采取了相当激烈的手段,直隶以及山西各州府的刑事案件猛然暴增,仅以直隶保定府、正定府两地为例,驻扎地方的都察院都卫军就出动不下数百次,逮捕将近三千多人,其中个别地方情况非常严重,整个村庄都参与了“抗税”活动,与前来镇压的都卫军进行武装对峙,最后被全副武装的都卫军血洗,整个村庄的男丁被集体斩杀。
  根据历来的传统,除了武装冲突中被杀之外,凡是朝廷逮捕的罪犯,处决权都归君王亲笔决断,以表示朝廷对生命的尊重。自从干上了“汉王”这个职业之后,林风经过几年的洗礼锻炼,现在对这个工作流程已经不是什么很陌生,但这一次的情形却实在是非常令人吃惊。
  现在摆在他案头的都察院上报文书将近一尺,上面列举的剐、斩、绞、斩监候等死囚居然高达两千六百余人,超出往年两倍有余,实际上林风非常清楚,这个两千六百人绝对不是确切的数字,实际上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之中,追捕之中被杀、监狱之中虐待而死的囚犯肯定是这个数字的数倍,而在这两个程序中死亡的罪犯就象野狗一样被某个狱卒报个文书然后拉出埋掉,这个“两千六百人”就是侥幸逃过前两关的幸运儿——所谓的“御览勾决”,实际上是给皇帝一个施舍的机会,在这些幸运儿之中赦免一部分,让他们多活一年。林风的这种工作,非常类似于彩票站的摇奖美女,而侥幸被赦免的死囚,也跟中六合彩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林风对这件事情处理得相当草率,当时他多数时候都在军营里转悠,精力百分之九十都放在了军事上,但现在局势逐渐缓和下来,很多以往被忽视掉的事情渐渐的得到了他的重视,所以当他阅览过一部分案例之后,便立刻认识到了这些案例背后蕴含的统治危机,便派人传召陈梦雷等官员,亲自询问相关细节。
  **前来的都察院官员很是不少,林林总总不下二十人,因为案件实在太多,负责传令的侍卫不大明白林风意思,所以陈梦雷显得有得有点没不清头脑,无奈之下,只好把都察院三法司相关的头头们都带到中南海汉王府。
  “臣等,拜见汉王殿下——汉王千岁!!”
  林风并没有理会其他官员,刚刚在上首坐下,便对陈梦雷道,“则震不必多礼,这次叫你来,正是为了……为了这个秋决的事情!”他双眼平视,在一众官员头上缓缓扫过,目光所至,一众官员无不低头回避,他缓缓道,“寡人记得去年报上来的死囚,只有九百多人,今年忽然就有两千六百,诸位爱卿,谁能跟寡人说道说道?!”
  陈梦雷低头躬身,抱拳道,“臣等无德,士民风俗大坏,乃至多有不轨,请主公治罪!!”
  “今天不说场面话!”林风不耐烦的摆了摆手,瞪着陈梦雷道,“则震,我不问别的,今年要杀这么多人,你身为巡检都御史,总该说几句话吧?!”
  “回禀主公,今年之事,多在赋税之争,此间罪案,不少都是与地方官府争执,以至失守打死人命,其情可悯,然王法无情,臣等不得不依法行事!”
  林风点点头,“既然你都说其情可悯,那咱们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把这些人都放了?!”
  “主公恕罪,臣以为此事不可!”陈梦雷皱眉道,“种田纳税,那是天地王法,刁民抗税本就不该,臣说的怜悯,不过是怜其无知、家人贫苦无依而已,于其本人倒无甚干系!”
  林风怔了一怔,冷冷的看了陈梦雷半晌,一时间倒不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还官场套话,当下疑惑的道,“难道你不觉得今年咱们劳役过重,这些人并非没有可恕之道么?!”
  “回禀主公!”陈梦雷苦笑道,“臣知,但却不可因此免罪,”他抬起头来,直视林风,轻声叹道,“主公可知,若据此而轮起道理,那可就是咱们朝廷的不是了——这世间哪有朝廷错了、百姓对了的道理?!若是这次缓了他们的罪,那日后朝廷威信何在?今后的赋税还收不收?若是他们明年再次抗税,咱们朝廷还抓不抓?还杀不杀?!”
  这句话仿佛一根大棒,狠狠地敲在林风脑袋上,将他打得晕头转向,愕然半晌,方才苦笑道,“那……依你的意思?今年咱们至少要杀几千人?——你知不知道,杀几千人的秋决,历朝历代都是没有的,难道你要寡人担起这个名声?!”
  “此事在乎主公,若主公怜悯,可予以恩旨,臣万万不敢违逆!”
  “你这么说就是要我一个人办?!”林风有点恼火,“寡人要有这么大本事,那还要你们都察院干什么?”他一时激动,猛地站起,指着一众官员道,“难道你们这些官都是吃干饭的?嗯?!——”
  堂内一众官员吓了一跳,当即齐齐跪倒,连连连连请罪。林风怒气稍缓,坐了下来,对陈梦雷道,“则震,依你之见这次秋决,应当如何处理?!”
  陈梦雷叹了一口气,语声干涩,“回禀主公,其实臣以为,此事或罪不在百姓,本朝立国以来,连连征战,百姓困顿不堪,若是真要太平,只能休养生息,暂缓兵戈了……”他偷偷瞥了林风一眼,见林风神色平和,并不动气,便大胆劝谏道,“启禀主公,依臣来看,此间数千死囚之命与朝廷社稷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就算咱们此次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那又如何,免了这几千人,至多能暂缓百姓之怨,但明年时节一到,便又是一个‘两千六百死囚’哪!!……”
  “你的意思是,此刻施恩,只是治标,不打仗,才是治本?!”
  “主公圣明!!……”陈梦雷高声唱诺,领先跪了下来,深厚诸官见状,急忙一齐跪下。
  林风大为头痛,在事前拟定的军事计划之中,解决山东问题之后,下一步就是消灭河南杨起隆,但此刻帝国内部矛盾重重,底层百姓怨恨,挣扎在爆发的边缘上,迫切需要修养,与他的军事计划几乎针锋相对,真是两难取舍啊!
  陈梦雷见林风脸色忽明忽暗,犹豫不定,当下小声说道,“启禀主公……眼下我朝形势未明,外地诸省多有宵小作乱……臣以为,此事不如缓议……”
  林风讶然道,“怎么说?!”
  “回禀主公,微臣的意思是,今年秋决人数过多,若是杀戮过重,百姓必定多有怨恨,而外间诸侯必然也会恶语中伤,坏我大汉威名,故此,不如斩数百罪大恶极者,至于其他……”他想了想,“其他死囚就减免一等,流放奴尔干、宣化、热河等塞外之地罢了!”
  林风点了点头,“这个主意不错!”
  陈梦雷微微一笑,当下还要说话,不料身后一名官员忽然上前,大声说道,“启禀汉王,臣有事奏报!”
  林风一怔,愕然道,“什么事?!”这名跪倒在地的官员身穿五品文官服色,身形瘦削,此刻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激动,身躯竟自不停的微微颤抖,林风看了皱眉道,“你叫什么名字?!”
  “谢汉王垂询,臣姓吴,名之荣,现任都察院谏闻司主事!”
  林风愕然半晌,忽然走下台阶,凑到近处看了他半晌,呆了好一会,忽然哈哈大笑,“原来……原来你就是吴之荣?!!”
  吴之荣吓了一跳,情不自禁的摸了摸自己的脸,不能置信的道,“难道……难道……咳、咳……启禀大王,这个……这个臣正是那个……吴之荣……”他满脸尴尬,一句话结结巴巴,还没有说完,一张脸就涨得通红。
  林风大笑不止,喘着气道,“……嘿嘿,原来你就是那个吴之荣……真是久仰啊久仰……”
  他笑了半晌,弄得一屋子官员个个大眼瞪小眼,一众官员目瞪口呆的看着吴之荣,俱俱肃然起敬,平时看这个人默默无闻,没想到居然门路通天,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前列陈梦雷禁不住上冷汗直流,当即打定主意,回去之后一定要将此人提拔重用,好生栽培栽培。
  吴之荣尴尬万分,跪在地上,抱拳道,“……谢汉王……这个……抬举……微臣万不敢当!!……”
  “当得,怎么当不得?!”林风笑吟吟的看着他,“吴大人,你以前是不是当过扬州知府?!”
  吴之荣愕然道,“回汉王的话,微臣一直都是京官,这辈子从来都没去过扬州!”
  林风吃惊的看着他,看来这回是搞错了,“那你一定是有没有办过《明史》案了?!”
  吴之荣摇头苦笑,心知林风找错人了,“回禀汉王,微臣是湖南宝庆府人,伪顺治十三年二甲十一名进士,一直在礼部任职,《明史》案是昔年伪康熙朝辅政大臣鳌拜亲自办理,连刑部都只是配合行事,哪里论得到微臣来办?!”
  “好吧,算了、算了,”林风大为扫兴,摇了摇头,指着吴之荣道,“那……吴大人有什么事?!”
  吴之荣叩了几个头,跪在地上直起身子,肃容道,“启禀大王,臣请我王下令,禁绝一本逆书!!”
  林风皱了皱眉头,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这个人以前似乎找过吴梅村的麻烦,真是有点奇怪,他怎么老是喜欢和文化界的朋友过不去呢?!不过此刻却也不能不问,“什么书?!”
  “回禀主公,此书名叫《水浒演义》!!”
  林风情不自禁倒抽了一口凉气,愕然道,“你说什么?——你要我禁绝《水浒》?”
  “正是!!”吴之荣脸色严肃,看上去一点也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回禀汉王,大王有所不知,此书为昔年明初一落魄文人所著,撰一例流寇强贼,落草为寇,专以打家劫舍、骚扰地方,反抗朝廷为己务,文字行里,满是叛逆之言,民间里坊流传甚广,多有败坏人心之事,故为教化百姓,树伦理纲常,臣请大王下诏,尽早禁绝此书,以为我朝百姓之诫!!”
  林风冷冷的看着他,语气渐渐严厉,“你怎么知道这本书败坏人心了?我说吴大人,咱们大汉朝廷可是讲证据的朝廷,无凭无据的事情咱们是绝不能做的!!”
  吴之荣不慌不忙,对林风拱手道,“回禀主公,其实臣以前也是不以为然,觉得小说家言,一笑罢之就可,不过臣最这几天听家仆说道,咱们京城里有不少茶楼,里面的说书先生常常对茶客讲这本书……”
  林风越听越不耐烦,正想出声呵斥,这时吴之荣继续说道,“……又听家人说,其中几个说书先生,很象是有些河南口音……”
  林风猛的打一个机灵,涌到嘴边的呵斥硬生生咽了下去,禁不住对此人高看一眼,这个人果然嗅觉灵敏,他怎么知道老子要对杨起隆下手了呢?
  当下转颜相向,亲自挽起吴之荣,转过头去面对着诸位官员,面色一肃,“吴大人说得对,象《水浒传》这种淫邪之书,咱们大汉一定严查大办,禁绝到底!!!”
  第二十九节
  德州的投降显得很有点戏剧性,站在山东军的角度来说,本来的打算是要在德州一线顶上一阵子的,先给汉军一点颜色看之后再就和平问题进行谈判,公允的讲这个计划看上去确实很不错,因为就历史上的先鉴来看,敌军一到地方势力二话不说立马投降一定很难讨到好处,至少是令人鄙夷在新政权中不受重视,所以当汉军兵临城下之后德州守军的抵抗显得相当顽强。
  不过战争的后期发展却大大地出人意料,当一百五十门红衣大炮上场之后这个游戏彻底地丧失了公平性,各种情形都已经非常明白的表示出军队已经失去作战意志,所以德州城里的主战派几乎马上陷入了绝境,这个时候能够对时局作出正确判断的恐怕只有山东总兵王承业,不过关于投降这种事情他一个人是无法作主的,于是趁着汉军还没有来得及大举攻城便匆匆跑到督战的山东布政司府第要求商议,但是到达地点之后他很快发现布政司姚文然大人早已不知所踪,平日里热闹非常的府第此刻恍若鬼蜮,连带站门的家丁都已经跑了个精光。
  当最高长官逃亡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心惶惶的德州城立即发生了剧烈的连锁反应,知府鲁一山大人对此并不感觉十分意外,因为他在战前就已经做好了财产转移和家人安置工作,现在之所以还停留在城内只是为了内心的那最后一丝侥幸,所以当知道布政司闪人之后他便从从容容的带着几个家人,换上青衣小帽混裹在人流之中,从此寄情山水逍遥世外去了。
  在如此危险的时刻,总兵王承业表现出了极为高尚的品质,虽然他身边的幕僚和亲兵不止一次的劝说他“明哲保身”,但却无一例外的被他拒绝,城外炮声隆隆,城内几十万百姓陷入竭斯底里的状态,而最高军事长官毅然走上第一线,冒着炮火亲自打出了降旗,老实说这个情景确实非常之具有震撼力,本来他身边的军官和士兵有许多人打定主意逃跑,但是看到如此令人感动场面之后都决定留下来和主帅一起承担战争责任。
  山东战争就在王承业升起投旗的哪一刻结束。之后在山东发生的事情与德州城破时没有太多的区别,原来对汉军态度比较敌视的官员纷纷逃亡,而巡抚赵申桥这一次终于站稳了立场,以巡抚的名义通令全省更换旗帜向北京投诚,而他本人在这个时候作出了一件更为夸张的事情。在向汉军使者交卸巡抚职务之后,他命令管家找来一辆囚车,自己坦露着上身背负着荆条坐在囚车里面,沿着运河朝北京前进。
  这种场面非常之令人惊骇,因为这个时候山东已经全境投降,而赵申桥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权力交接方面都非常之配合,林汉帝国当然不会下令逮捕赵申桥,从身份上讲这个时候的赵申桥虽然卸任但却仍然是一位省部级干部,他的进京实际上有着两个意义,在政治上说象征着山东省臣服中央政权;从行政上讲类似于地方最高长官“进京述职”,所以当这一行人路过时候,运河官道两边的百姓都会瞠目结舌的看到,前头打着“肃静”、“回避”的牌子鸣锣开道,数百名精锐骑兵恭恭敬敬的在两旁仪仗拱卫,最核心的却不是呢绒大轿,而是一辆装载着瘦老头的囚车。
  这个令人震惊的场面一直到正定府境内才被汉王派来的钦差制止,对于赵申桥惊人的想象力林风确实由衷钦佩,这个时候他深深的认识到,就“作秀”这一领域来讲,后世的那些所谓的超级女生芙蓉姐姐和十七世纪官员的水平比起来简直就像天桥底下卖大力丸的。
  在这种情况下林风在对待赵申桥的态度方面几乎没什么选择的余地,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上赵申桥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动,因为这个“负荆请罪”是来源于《史记》中著名的“将相和”,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推论的话,赵申桥关于对抗大汉中央政权的问题在政治上就不好定性为“犯罪”,而是“犯错”,现在人家大张旗鼓从济南一直负荆到直隶,表现得盛意拳拳,而汉王“雄姿英发”身为“天下之主”,总不能连蔺相如的气度都比不上吧?
  和赵申桥一起上京的还有原山东总兵王承业将军,按照以往约定俗成的规矩,本来这个进京名单上还应该有布政司、按察使等官员,但可惜的是山东诸位官员除了赵、王两位大员之外,其他人都似乎没有面对汉王的勇气,在汉军进驻之前就早已逃之夭夭,唯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赵申桥和王承业两人一文一武,政府职能两大块还算齐全。
  林风在接见两名降官的事情上颇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分别接见赵、王两人,当然,因为级别和地位问题,赵申桥还是排在前头,因为不管怎么说他总是山东的最高首长,而就在几个月之前,还隐约有一方诸侯的态势,所以林风的面子给得很大,下令在乾元宫设宴,北京城里李光地、周培公、陈梦雷等一些大佬都亲自到场祝贺。
  对于汉王如此“荣成恩遇”,赵申桥理所当然的也是“感动万分”,声泪俱下的对以前做下的错事进行忏悔,不过林风对这些东西倒不是很感兴趣,实际上他一直对山东官员的心态有些疑惑,要知道山东方面和林汉帝国相比实在是力量悬殊,这些人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定要选择战争呢?
  “赵大人,咱们敞开了说,就军事上讲,你们山东和大汉比起来实在差了不少,可那些官员为什么硬是打呢?!”
  “回禀汉王!”赵申桥早知道林风要问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倒也不慌不忙,拱手回答道,“罪臣不敢欺瞒,其实早在大汉王师出兵之前,合省上下就知道打是打不过大汉的,之所以要打,只是想保全一下山东一省的民意!”
  “民意?!”林风吃惊的看着他,这个词汇倒是很熟悉,不过这个时候他倒也不认为赵申桥和那些山东官员是民主政治家。
  “正是,”赵申桥认真的道,“罪臣在山东时,左右以及地方官吏都说山东地控南北,掌运河之枢纽,兼之土地肥沃,故百姓的日子也还过得,现在中华神州各省混乱,唯独山东稍稍安宁,所以老百姓总是愿意维持现状,不愿有所更替!!”
  林风皱了皱眉头,赵申桥这番话说得有些隐讳,显然是不好当面指着林汉政权的不是,所以听起来有点不明不白,“哦,赵大人不妨直言,在场诸位爱卿都是心腹之人,所谓兼听则明,寡人这点度量还是有的!”
  “是、是,谨遵汉王之命!”赵申桥站了起来,远远看了林风一眼,认真的道,“大王英勇盖世,于天下混乱之时,张华夷之纲、奋三军之勇,驱腥臊于域外,还中原以清朗,就臣看来,委实是佩服之至,不过……不过……”他顿了顿,双目环视,一众官员尽借停奢止羹,静静聆听,“不过,大王可曾想过,这世间之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比如大汉开国以来,就是四面征伐,如此耗费巨万,必定是徭役频繁,百姓坎坷艰难,山东百姓所惧者,就是这徭役和战事啊!!”
  林风恍然,当下沉默不语。赵申桥见状,急忙请罪道,“臣枉议军政,请大王恕罪!”
  “不罪、不罪,”林风摆摆手,“你说的是老实话,咱们大汉这几年东灭八旗,西击蒙古,看上去军威赫赫,诸侯胆寒,但底下里老百姓确实是吃了很多苦,”他叹了一口气,无奈的看着赵申桥,诚挚的道,“不过你也知道,不是寡人一定要打仗,而是有些仗,咱们不能不打!”
  “是,臣知,臣知大王无奈,臣知大汉无奈,可山东百姓却不知道,”赵申桥苦笑道,“百姓愚鲁,他们不在乎谁是正统、谁是大义,只要在谁手底下日子过得好,他们就认谁。其实在山东一省,汉王的名声是极好的,人人都道大王您体惜人命,多次赈济抚恤……不过……不过就是太过好战了一点……”
  林风截断了他的话,爽朗大笑道,“赵大人说得太客气了,原话应该是‘穷兵黩武’吧?!——”他端起酒杯,朝赵申桥敬道,“大人刚直,有礼有度,令人好生敬佩——来,寡人敬你一杯!!”
  赵申桥急忙举杯回礼,“谢大王赐酒,”他定了定神,继续道,“除了百姓之外,山东官员也想顶一下,这些人借神州战乱,纲纪不振之机,贪污放纵,盘剥民财,故惧大汉王师追惩——此事中原皆知,大王、诸位大人当心知肚明,臣也不愿多说,也无法节制,只好模棱两可,洁身自好,诸多外事,随他们自处了!”
  林风点了点头,看来这场战争之所以能打起来,原因也还是不少的。这几年中国到处打仗,百姓流离失所,唯独山东人因为割据的原因,日子还算过得去,所以不知不觉之间竟然滋生了某种“孤立主义”情绪,害怕卷入某一方面的战争,接着地方政府官员又推波助澜,竟然和汉军打了一场大仗。所幸的是以山东一省的力量,到底还是不可能抵挡住林汉大军,不然的话,恐怕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
  林风思索半晌,渐渐理出头绪,转头对赵申桥道,“不知道赵大人以后有何打算?!”
  “一切皆听大王安排!”
  这个反应倒在情理之中,实际上对于赵申桥安置,林风早有打算,“好吧,赵大人深明大义,舍却自身解刀兵之灾,寡人是决计不会亏待的!——不知道赵大人是否愿意就职宁锦?!”
  赵申桥原本是一省大员,这个时候投降汉军,林风自然不能给他来个降级,而放到中央也似乎有“闲置遣散”的嫌疑,所以为给其他为征服省份的官员做个榜样,林汉朝廷上下早有商定,决定还是给他一个封疆大吏的位置。
  “蒙大王信任,臣自当报效!”
  “那就这样,您先在北京休息几天,到处走走,散散心,等吏部安排好,回头就赴宁锦巡抚任上罢!”他笑道,“这次把你和汤斌掉个位置,让他去山东转一转,你去宁锦、辽河教流民开荒,估计赵大人应该不会怯生吧?!”
  赵申桥微微一笑,出列跪倒,“谢大王恩遇,劝农扶商,开垦水利,正是卑职的本行,此去宁锦,定奉公履职,以报大王保全之恩!!”
  和安抚赵申桥不同,林风接见王承业的方法有点特别,相对于前者在乾元宫设百官筵来说,林风和王承业的会见比较低调,只是在书房里摆了一壶酒、几个小菜,和王承业对坐谈叙。
  就君王礼遇来讲,这种接见方式在臣子心目更要一级,也显得非常之亲近信任。实际上在未和林风见面之前,因为没有参与乾元宫筵席的关系,王承业心中一直上下忐忑,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走向何处,其实就之前的先例来看,林风在对待降臣方面一直做得非常之好,大江南北伪清官吏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以说王承业获罪的可能性实在是非常之小,但作为当事人来讲,在事情没有挑明的时候难免有点疑神疑鬼胡思乱想,要知道林风为人虽然很宽容,但在战场上却不象在朝堂里那么客气,当日辽东之战的时候,清军将领蔡毓荣、姚启圣、朋春、萨布素等可是统统丢了老命,而就在不久之前的山西战场,他也下令活埋了近万俘虏。
  总而言之在外间的传闻中林风这个人形象非常之矛盾,大伙一致的认为汉王的脾气是很好的,待人也是很宽容的,但反过头来,他的残忍和暴戾也是公认的,至少砍起脑袋来是绝对不会手软。
  不过当得知汉王将在书房接见自己之后,王承业的那点担心就彻底消逝干净,因为如果林风要有对他不利的意思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和他在书房说话的。
  书房里场面给了王承业当头一棒,当林风刚刚招呼他上来喝酒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老实说对于一桌子小菜能达到这个效果林风也是非常意外,虽然他本来的意思也是拉拢笼络,但王承业怎么也是在官场里混了几十年的老将,一点小事能感动成这个样子确实非常之令林风这个现代人吃惊。看来虽然在这个时代混了这么久,林风和身边的人在人生观方面还是大有区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