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夫郎家的赘婿首辅> 夫郎家的赘婿首辅 第384节

夫郎家的赘婿首辅 第384节

  文先生是并肩王身边请来的谋士文人。
  并肩王问完便脸色阴沉,他想起来了,让他给砍了,说:“包纹银百两送文先生老家。”这便不再提,而是说:“你们看到了信,如何?”
  “王爷,这密信可是咱们探子传回来的?兴许有诈,故意惹您怒火攻心,匆忙上京为大公子报仇。”
  此信确实不是并肩王的探子传回来的。
  四月初,探子才递回消息,京中一切安。这说的就是王府中王妃和一众公子,怎么隔了十多天,人就没了?再者,前脚报了平安,后脚人出事——
  并肩王冷静下来了,信了有诈。
  “王爷,探子每月初会递消息回来,不妨再等等,我们先静观其变。”
  其实还能做别的准备,但这位将军显然不会这么说,做别的准备那就是说万一大公子真的被毒死了,他们自然正好借了名目杀回去——
  总算是师出有名了。
  大将军在外奋勇杀敌,后方皇帝昏庸无道毒死了大将军的嫡子,就像是那死了的文先生所说,师出有名,才方得正统,不妨再借清君侧的名义,大将军率军回京并不是造反,而是清除皇帝身边奸臣小人,这是护国之举。
  不管天下信不信,反正名头得打出来。
  于是又等了十多天,这十多天,并肩王不信老六有这副胆量,那个窝窝囊囊的样子,可还是准备借此生事,没想到五月初他的探子递回的消息。
  并肩王的嫡长子确实死了。
  这次,并肩王阴沉着脸,点了人马,大军往京中压去,谁挡也不听,不停,“谁敢拦着,本王就杀了谁。”
  并肩王震怒之下,并未给丰州留驻守军,还是几位将军冒死劝谏,才留了四万人马,就像容烨猜想那般,带着十万军进京了,所到之处,有官员死守全城百姓的——最后自然是抵不过十万大军。
  也有见到大军逼近,匆匆早早的开了城门,携百姓跪下称皇。
  意思归顺了并肩王。
  六月底,天顺军一路几乎没什么磕绊抵达了京中军师重地,只要冲破了下京关,再走六十里路,便到了京城,那后头没什么兵力军队。
  下京关原先守城军只有一万人,经历了上次辅政王杀回京城而后自立并肩王的事后,跑路的天顺帝回到京中,摊开了堪舆图,第一个点便是调了其他兵力紧守下京关。
  如今下京关兵马在五万人,可对上并肩王的十万大军,守城负隅顽抗不过几日,定是城败,到时候惹怒了并肩王,满城百姓以及守城将领性命如何,自然可知。
  京城皇宫内。
  “十四只带了四万兵马?这个混账,八万的兵马怎么只带来一半?算了算了,先让他赶紧到京城外守着。”天顺帝在紫宸殿踱步。
  原本历无病带四万兵马该去下京关增援的,但提前被京里天顺帝给劫了兵——天顺帝让历无病带兵守在京城外,算是第二道防护。
  这是诚亲王给出的招。
  听到并肩王带十万军打过来的天顺帝早都吓破了胆子,此时哪里还有脑子去思考下京关那一城百姓和五万兵马,只有一个念头——朕不能死。
  五万兵马和全城百姓性命比,能有他真龙天子命贵?
  十四接到了消息,便驻扎在京城外,而后一身盔甲匆忙进宫面圣,意思就一个:要是现在大军留在京里,下京关五万兵马根本抵挡不住多久,到时五万兵马死伤了还好说,要是被并肩王充了丰州军——
  那并肩王就有十五万大军,可以说整个大历想去哪里去哪里了。
  十四带来的这点兵根本不足抗衡。
  天顺帝听了心惊胆战,可还是不想放十四去下京关,十四却说:“圣上,我带两万兵马增援,留下两万我让副将护送您去行宫避暑。”
  “这样好!”天顺帝一听当即拍手定下来了。
  历无病便带着两万兵马前去下京关增援,剩下的两万护着天顺帝往东北方的天河避暑别宫去了。
  八月。
  北方大乱,蕃国茴国借机而动,茴国突破了丰州军驻守,蕃国军气势高涨,举国家兵力逼近戎州边界,发出震天的杀声,而戎州军也面部改色,孟见云带领军队,一张张陌生的弩箭机床对准了蕃国——
  同时,原本带两万兵马增援下京关的历无病,去晚了——下京关驻守将军抵抗三日,结果不知被并肩王怎么游说许诺了什么,最后是大开城门,不过驻守将军在城门开启那时,自刎身亡了。
  只希望并肩王别伤全城百姓性命,厚待剩下的兵马。
  并肩王自是大喜,将剩下的兵马收编,而后长驱直入,直奔京中。
  孟见云听到探子来报消息后,便当机立断下了吩咐:“进山!”先避让,而后等并肩王走了后,一面派人去戎州传信,另一方改了目的地——
  “去丰州。”
  九月,戎州的炮火震天,逼退了蕃国军十几里外。容烨征调了三万兵,接到历无病的信,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果决且大胆的决定——
  从蕃国骑兵直逼茴国。
  蕃国与茴国相近,且平原草地多,若是带兵走城中中原地带,那得绕路——那边没水泥路。
  征调的新兵驻守,王虎带兵操练守住戎州,逼得蕃国再退即可。
  孟见云和容烨带四万老兵,包抄突袭茴国后方。
  同时九月中,北方阵雨,气温骤降。
  并肩王带大军追上了天顺帝圣驾——天顺帝跑路时听了诚亲王的,一路还还分散兵力为了‘引人耳目’,让并肩王不知道哪一路才是真的圣驾。
  这样确实是跑路顺畅,也确实是让并肩王认错了几次——其中的圣驾也并不是空的,里面有皇后妃嫔、母后皇太后,将亲近的比如天顺帝亲娘圣母太后,还有并肩王王妃等都带在身边。
  ……不提引开并肩王假圣驾的下场如何。
  一场秋雨,大军困住了真的天顺帝圣驾,此时护送天顺帝的兵马只有三千多人,而诚亲王自告奋勇第一个表示要分散并肩王注意——带着两千人跑了。
  此时不知道人在何方。
  九月底,已有消息传出,并肩王造反,与天河行宫八十里一城镇杀了天顺帝,连同天顺帝生母,圣母皇太后以及容后,包括一众嫔妃,天顺帝的几个儿子公主等等。
  弑君杀母——哪怕这是天顺帝的生母,可容太后毕竟是登在册的太后,那名义上就是并肩王的母亲,此举为天下不容。
  十月并肩王率军回京,准备之后的一切事宜,比如登基、改年号等等诸多事宜,此时的并肩王都想好了,这次谁再敢拦,通通都杀了好了。
  天河路远,不亚于是极南的昭州位置。
  消息闭塞,就算是快马加鞭回报战事,一去也是一个半多月,天河的并肩王带着大军路上走的慢,消息还停留在历无病带了两万人马去丰州了。
  不亚于是找死。彼时并肩王并未放在心上。
  丰州都是他的心腹大将,根本没想过会归顺十四,那边还是四万守军,对付十四怎么也不会落于下风,不管哪个方面,并肩王都是轻蔑的。
  更别提如今并肩王满目仇恨只有手刃天顺帝,以报赵家一家灭门之仇,报并肩王嫡长子中毒而亡之仇。
  之后一切尘埃落定,大军走的慢了些。
  十月,戎州蕃国发出议和投降,一退再退。而茴国更是自顾不暇——他们的王被历无病杀了,整个王庭大乱,开始争夺王权。
  天顺帝被逆贼历珉杀害消息传遍了大历。
  历珉乃二皇子名讳。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容烨亲自写了檄文,告天下百姓,叛军逆贼历珉十大罪状。檄文一出,大历百姓文人哗然,自是纷纷写文上书支持历将军正义之师,将逆贼伏诛。
  历无病不负所托,率军堵住了并肩王回京的路。
  这一战势在必得。
  十一月,逆臣历珉伏诛,历无病携大军班师回朝——
  十二月,京里下了大雪,积雪寸尺厚,也遮盖不住那些门阀世家贵族们的血迹……
  昭州,黎府。
  顾兆几次下笔,删删修修的,黎周周在旁看着,说:“相公,你若是不想辞退,便不用,我看小容不是那般的人。”
  “还是辞官吧。”顾兆在下半年几乎是天天在大后方做火器,也不用他搓东西,就是整日的炸天响,前方血流成河,他在后方听忠七回报消息,几乎是十天半月一个变。
  节奏太快了——全是他的‘功劳’。
  到了如今炸声没了,又像是回归安宁,顾兆便有些害怕,他看出来了,历无病和容四就是天生一对的料,一个善武一个善文斗心眼,这大历的皇位早晚都是历无病坐着。
  他还是早早退吧。
  昭州铁矿瞒而不报,还有这火药——
  现在是功臣,可人心不可测,尤其是有了权势。没看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他就是那一把良弓,还是自己藏着吧。
  如今还能全身而退——顾兆对此时的容四和历无病还有点信心。
  第215章 功成首辅52
  京中,皇宫。
  历无病暂住在太极殿偏殿中。太极殿大殿是上小朝会,或是科举殿试这类郑重大事用的,不过偏殿能住人,历朝历代的皇帝下了朝有时候小憩、商议政事就在偏殿。
  不过历无病住偏殿倒不是为了规矩——他还没登基,不入住紫宸殿。
  历无病带兵一路无人之境杀进了皇宫,带着刀站在紫宸殿的门前,望着那块高高在上的匾额,说:“哥,我以前不配进这里。”
  得宠的不受宠的皇子,未成年前,多多少少到过紫宸殿找父皇。康景帝在位时,隔一段时日便会叫皇子们来此考校功课。唯独漏了历无病。
  自然原因多着。早期时,康景帝忙着四处征战,十分尚武,带着前头几个皇子在练武场上考校,后来大皇子没了,康景帝有段时间对着后宫也没欲望,隔了几年,五六七八皇子出生了,天下太平,康景帝偏重儒家文化,对着这几位皇子功课考校的多了。
  到了后头那几个生下来,康景帝精力便不再偏重孩子身上了。
  不过次次都漏了历无病,不再偏重这个借口显得单薄了。
  “里头都是先帝的东西,先住旁的地方吧。”容烨道。
  历无病点点头,便没进去,回过头看容烨,语气略有几分小孩子撒娇说:“哥,这名字不好听,咱们换一个吧?”
  “那就换个。”容烨也无所谓。
  之后便是登基。
  历无病同容烨住进了偏殿,有些三代老臣倚老卖老,看不清状况,动了心思,想要再挣一挣了。
  老臣说历无病血统不正,不能登大宝。
  血统最尊贵的乃是康景帝与中宫皇后所出的八皇子……
  这些臣子来游说劝说,让历无病把大位拱手相让,几个冒头的哥哥十分亲热,对着历无病承诺:若是我登上大宝,定是许十四弟辅政王尊贵。
  “哥,这些人从没对我这么客气过,叫我十四弟,你说好不好笑?以后尊我为辅政王,辅政王的头都是我砍下来的。”
  容烨:“我想想办法找几位文臣替你出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