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不良臣(科举)> 不良臣(科举) 第97节

不良臣(科举) 第97节

  这皮甲是用犀牛皮制成,柔韧非常,刀剑轻易不能相伤。
  谢良臣从善如流的穿上了,毕竟古代打仗刀剑可不长眼,他并不矫情。
  只是等盛瑗偷偷给他说,想让他要不带把短制的突火/枪时,谢良臣却坚决的拒绝了,因为这东西还不到现身的时候。
  主将许茂是个打仗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将,年轻时悍勇非常,只是如今年纪不小,已过五旬,两鬓斑白,瞧着有点沧桑。
  他见谢良臣跨坐马上,身着一身紫色官服与他同行,余光扫到,便忍不住轻哼一声。
  他哼完也不说话,只将头偏过,双腿一夹马腹,自往前头去了。
  江着亦是骑马,他见对方无礼,凑近谢良臣,小声道:“大人,这个将军好生无礼,咱们又没惹他,可这些日子以来,他见人不是拿鼻子说话就是‘嗯’,‘啊’的敷衍,真真是恼人。”
  谢良臣看向许茂远去的方向,就见对方手上不停轻甩着马鞭,盔甲外头风色的披风正被吹得上下翻飞,头盔上的红缨亦起伏不定,就像是在昭示主人的不快一般。
  “我是来监军的,古来监军就没几个能讨主将的喜欢,我早已有此觉悟。”谢良臣轻笑道。
  所谓监军,就是监督前方主将不要贻误军机,更不要怯战以及挑各种毛病,同时还要把此间军务一一禀告给皇帝知晓。
  因为能直禀皇帝,所以监军若要打小报告或是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往往就会让前方主将压力倍增,很受牵制。
  甚至很多人为了避免被告状,对方若是威胁的话,就只能屈从于监军的瞎指挥,结果打了败仗又要怪自己,十分的讨人嫌。
  “可是大人又不是那等胡来之人,这许茂将军不知大人为人便先入为主,真是枉为大将。”江着还是有点不满。
  听他这样说,谢良臣脸上笑容继续扩大,朗声道:“你既知他不知我为人方才如此,那么等他明了了我的为人,想必不会再如此。”
  言罢,谢良臣也夹了夹马腹,催着身下骏马快行。
  他们此去宜早不宜迟,因此花在路上的时间越少越好,得尽快前去布防才是。
  而且他以为许茂或许不只是对自己有不满,可能对融景帝,应该也是有点心寒的。
  毕竟一般会派监军来,只能说明皇帝并不信任主将,既怕对方不用心,又怕对方要造反或是图谋不轨。
  看来郭要的事,融景帝还没释怀。
  大队人马一路急行军,半月之后终于到了开阳城下。
  开阳地处江汉平原,是据守要塞,只要此城不失,则任凭北方铁骑如何骁勇,终不能南下。
  只要江汉不失,则临关可守,关中无忧。
  同样,要是对方连克开阳、临关,便可进关中,后顺江而下,再破渝州,分兵往四川,再占云贵高原,下湖南,则国内天险皆破。
  剩余如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地则无天险可守,国土沦丧。
  当然,要全占中原,除了要连克各重要关塞之外,还需有充足的粮草和军力,所以若是国内有人要兴兵造反,一般会先取徐州,在中原屯兵屯粮之后,再行图谋。
  因此虽然此番北桑国来势汹汹,前方袭扰之地距离开阳仍有百里路程,他们却要先在此安营扎寨,巩固城防,确保此地万无一失之后,再以此为大本营,驰兵救援。
  两人赶至开阳时已是半夜,听闻有大队人马朝开阳而来,知府杨庆吓得连夜上了城楼,总兵史唐亦披了战甲,等见是朝廷派大军来相助,两人立刻命人放下吊桥,又欢喜的下了城楼迎接
  “哎呀呀!老将军,陛下既派了老将军来,想必今岁北境无忧矣!”杨庆刚下城楼便大步朝前头的许茂拱手作揖,心中的高兴也是显而易见。
  毕竟蛮夷多狡诈,要是对方步步为营,逐渐把战线推进到了开阳附近,那么他这个知府恐怕也将悬如危卵。
  史唐也很高兴,毕竟许茂二品的龙虎将军可是凭真本事打出来的,有真本事的将军一般都十分受底下将士尊敬。
  “老将军星夜到此,甚是辛苦,如今城中已备好了美酒佳肴,这便请老将军虽我等入城,为众将士接风洗尘!”
  “老将军请!”
  站在史唐身边的一个年轻将军也跟着做了个请的手势,正待一起进城,哪知许茂却没动,而后又有一骑朝前而来。
  众人见来人身穿紫色官服,身前补子绣着孔雀,知是朝廷三品高官,惊疑不定,皆看向许茂。
  谢良臣勒停马匹,翻身下来,弯起嘴角,朝众人拱了拱手,笑道:“杨大人,史总兵。”
  许茂一直十分的不待见他,赶路赶得急就不说了,后来他见自己并未被甩下,骑马跟随不落下风,竟在最后一日先带了骑兵先行,终把他远远甩下。
  谢良臣紧赶慢赶,总算追了上来。
  这样为难人的小把戏实在算不上什么,再说就算他先到了,不还是得等自己?否则再折腾守城的军士们一趟,丢脸的也不是谢良臣一个人。
  “这位大人是?”
  杨庆见谢良臣虽年轻,但官职却比自己高,已然猜到两分,却仍问许茂。
  许茂用余光看了眼旁边的人,见谢良臣似乎在等着自己介绍,这才不情不愿的开口介绍:“此乃工部右侍郎谢大人,陛下派特派其来此监军。”
  “监军”两字一落地,几人便暗自交换了一下眼色。
  随后杨庆率先朝他揖了一礼,客气十足的道:“谢大人远来辛苦,舍下已然备好茶饭澡水,谢大人可暂且去馆舍下歇息休整片刻,等洗去尘烟,下官再着人请大人入席。”
  谢良臣确实很累了,尤其是一直骑马追赶许茂,虽然他骑术现在也不错,但到底比不过对方常年行军打仗。
  于是便点了点头,“如此,那就有劳杨大人了。”
  见谢良臣随杨庆而走,史唐立刻凑近许茂,稍显焦急的道:“老将军何苦得罪这些文官,殊不知他们最喜背后告人刁状,若是此人怀恨在心,在送往京城的信中言老将军的不是,这岂非......”
  “诶,史将军不必担心。”许茂止住他的话,“老夫戎马半生,早已看淡生死,一心只求报晓国家而已,见到那些谄臣最是不惯,定难给好脸色。”
  “可他既来监军,老将军何不暂忍他一时?”史唐继续劝。
  哪知许茂却轻哼一声,道:“此人最是会装模作样,他还未至而立之年,却已官至三品,两广之地盛传他之贤名,如今既已在人前装了模样,少不得继续作态,如此,我怕他作甚?”
  说着,许茂一甩袖子,也领兵进了城。
  史唐见状只好跟上,至于谢良臣是否真如许茂所说,是个外忠内奸的,他便派人仔细观察就是了。
  晚上的接风宴并不算盛大,毕竟时候不早,再说现在也没到庆功的时候。
  不过开阳城内的大小官员却是都到了,而且对谢良臣十分殷勤。
  他周旋席间,与众人相处融洽,举止也无高傲之态,倒是拉了一波好感,一些原以为他会仗着监军的身份颐指气使的人也松了口气
  谢良臣在馆驿住了下来,许茂却是去了军中,据说已经开始与总兵史唐商量城防之事以及退敌之策。
  至于他这边,知府杨庆似乎生怕他去掺和军/政要事,所以给他送来了数名美女,据说还打算让人在馆驿日日给他表演歌舞,宴席不停。
  谢良臣在他把人送过来的时候就退了回去,并表示自己非是好色之人,至于宴席歌舞更是不必,让他不要破费。
  杨庆听说后,也暗自纳闷,不过既然对方愿意在馆驿里看书,他也就随谢良臣去了,反正只要不惹麻烦就行。
  哪知才过两日,馆驿便差人来报,说谢良臣带着随侍出门去了,而且据说还常常登高远望,也不知道在看什么。
  杨庆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去探探虚实的好,于是便在一日早晨过来拜访了他。
  谢良臣刚换好衣裳准备出门,听人来报杨庆到了,便又只好回堂中坐下,命人将其请进来。
  “下官见过谢大人。”杨庆才一进门便满脸堆笑朝他行礼。
  “杨大人快快请起,何必如此客气。”谢良臣疾走两步过去,不等对方将礼行全,便托起了对方的手臂。
  杨庆见他一身便衣打扮,就知今日谢良臣又要出门,于是明知故问道:“谢大人这是要往何处去?”
  谢良臣看他目光,随即展了展衣袖,大方道:“正是,枯坐馆中甚是无聊,本官便想着四处走走也不错。”
  四处走走都走到山上去了?还远眺边关城防?
  杨庆心中有疑惑却不好直接问,于是只得道:“谢大人好雅兴,恰好本官近日也无事,而且对于本地风光也略有了解,若是谢大人不嫌弃,不若就由下官带谢大人领略一番如何?”
  谢良臣自是不会推脱,于是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笑道:“那就有劳杨大人了。”
  作者有话说:
  第71章 谋划
  他是第一次到漠北, 谢良臣在经过了这段时间的赶路以及巡城之后,这才猛然发觉自己似乎疏忽了一件重要的事。
  那就是此时的北地,与前世他的认知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前世的北方, 虽然因为后面经济重心转向沿海而逐渐衰落,但是因为开国时为工业重镇,所以城建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或者说,在他那个时代,就没什么特别落后的城市, 所以各地看起来都差不多。
  但是此时却不一样。
  西北环境恶劣,西边多风沙,北边多风雪, 所以驻军条件可说极差。
  不仅如此,这些地方的山路也十分难走, 多为蜿蜒小道,要运送物资多依赖骡马,板车、推车什么的几乎无法达到,也就是不能大规模、快速的运送物资。
  如此情况下, 中原的防守重点却多在西北方向。
  游牧民族几千年来都是中原大患, 便如汉朝、唐朝武力之强, 多次深入草原作战,甚至不乏将其纳入版图之中, 可是随着王朝国力衰弱,其又成心腹大患, 甚至延绵到了近代。
  所以在海上列强还未逼近之时, 中原王朝的防守重点从来都是向北倾斜, 因此军事和经济双重的情况也成普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敦煌, 以前敦煌号称西域明珠,经济发展十分繁荣。
  可是自中唐以后,安史之乱使吐蕃截断了路上丝绸之路,因此导致商贸由陆地转为海上,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
  但是随着商贸路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原来丝绸之路的沿线城池也跟着逐渐没落,人口减少,物资不丰。
  此事乍一看只是地区经济做了转移,但实际影响绝不止于此。
  不管什么时候,打仗只要不是速胜速败,那么后勤补给便十分重要。
  比如唐朝以前动不动就西出万里,打到中东去,似乎打仗十分容易,可是后来吐蕃截断路上丝绸之路后,宋朝便连打蒙古都费劲了。
  这里头固然后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但是后勤补给也是大问题。
  毕竟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若是要往前线补给人员、粮草,则耗时日久,甚至有时候根本来不及。
  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容易的西出万里,便是因为那时路上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繁华,他们要补充物资根本不用从江南之地调运,而是直接从当地补给就行。
  这就是经济和军事重心都在一地的好处。
  后来丝绸之路改成了海上,所以从宋朝起,军事和经济重镇便分开了,所以宋朝打蒙古才会如此的艰难,因为后勤补给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谢良臣现在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觉得一味的发展海商而忽视西北算不上明智之举。
  尤其是他在与许茂赶路期间,已然深刻认识到了朝廷调兵以及运粮的艰险,而这两日在开阳四处走动,他又发现了北地物资之匮乏,要就近筹措物资十分艰难。
  杨庆见谢良臣一直眉头紧锁,不知道在想什么,几次想开口询问,最后却又忍住了。
  直到见谢良臣出城之后一直骑马不停,似乎江往沽河而去,这才出声道:“谢大人,咱们这是要去哪?”
  耳边风声烈烈,谢良臣见杨庆打马跟在后头,似乎有点跟不太上,于是放慢了马速。
  转头回道:“前日我登燕然山,见开阳呈交城之势,两河一前一后,各端又有交点,虽是天险易守,但却有多数河道不甚宽阔,我想亲自去看看。”
  交城之势便是指,开阳被前后的这两条河围起来了,四面都是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