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葬明> 第321节

第321节

  直至这通欢呼再次平息下来,肖天健这才翻身下马,亲自走到了校场前面一根刚刚用立起来不久的高大旗杆下面,一招手几个衣着笔挺身材雄健的羽林卫便立即托着一面大旗走到了旗杆下面,肖天健再一次大声叫道:“诸军听了!既然大中国已立,便不能无旗!今日肖某在此,便要升起外面大中国第一面国旗!从今之后让天下人都见此旗便知我大中国,让天下所有人都要仰视此旗!从今之后再也不敢觊觎我大中国片土!”
  肖天健的话音一落,顿时耀武门下的那些火炮便再一次开始鸣响,随即几十副巨号也开始被吹响,更有几十面打鼓被同时擂响了起来,整个耀武门一带顿时鼓号齐鸣了起来。
  而那几个捧旗的羽林卫则立即飞步上前,动作麻利的将一面金色的红色的大旗悬挂在了旗杆的绳索上面,肖天健大步走到了旗杆下面,接过了一个羽林卫交给他的绳索,用力的拉动绳索,将这面红色大旗拉升上了旗杆。
  当这面大旗缓缓升起的时候,众人才看到此旗底色为红色,但是中央位置却绣着一条腾龙,而且出奇的是这条腾龙的一只前爪擎着一把利剑,另一只前爪则擎着一面盾牌,龙身则盘旋于云雾之中,显得是异常的威风凛凛,还有一种杀气腾腾的感觉。
  所有人都再一次激动了起来,中国古代虽然有军旗,但是国旗这东西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且龙这种图腾也仅限于皇家才有资格使用,一般只有皇帝出行的时候才能打出龙旗,现如今肖天健打出了这面龙旗,颇有点显得异类,但是却让人都为之感到激动,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双目紧紧的盯着这面缓缓升起的腾龙大旗,直至它缓缓的升至旗杆顶上。
  所有人在这一刻都又一次单膝跪了下去,朝着这面升起的龙旗低下了他们的头颅,就连肖天健本人,也仰头对着天空中随风飘荡的这面龙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龙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他不单单只代表着我肖某一人!此龙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守护之神!而你们便是它手中的利剑和坚盾,从今以后将代表着这条巨龙,守护着我们中华的国土,去为我们中华民族开疆辟土,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子民们!
  刑天军虽然没有了,但是刑天威武不屈,誓不言败的精神却将永存于国防军之中,我肖某相信,你们曾经是,今后也必定还会是我肖天健乃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必将那些试图侵略抑或是觊觎我们大中国的敌人们踏在你们的脚下!”肖天健礼毕之后,站在中华腾龙大旗之下,再一次慷慨激昂的对着面前的这些将士们大声的吼道。
  随着肖天健的吼声,那些参阅将士乃至是所有文武大臣们,也都立即齐声跟着再一次高呼了起来:“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以说这次的升旗仪式将建国大典的气氛推至了最高处,这样的高呼声久久回荡于南京城的天空之上,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一刻快要为之疯狂了,甚至于人群之中的一些朝廷派遣来的细作们还有一些敌视肖天健乃至是刑天军的人们,这会儿也变得迷茫了起来,因为他们从未感受过这样的气氛,肖天健组织起来的这次建国大典,是他们从来闻所未闻的,他们都感受到了肖天健通过这次建国大典,将民心给彻底凝聚在了他的身边,同时也将军心士气提振到了极点,并且通过这样的阅兵式,向天下人展示出了他无可比拟的武力,让所有人都不得不相信,肖天健所创立的这个大中国,必将大明王朝取而代之,从今成为这片国土的主宰者。
  这些身为肖天健敌人抑或是敌视他的人们,在这一刻可以说是无比的懊丧和泄气,许多人当即便下决心,今后不跟大明王朝干了,如果能投入刑天军的话最好,如果不能投靠的话,今后也找个地方安安生生的当肖天健的顺民拉到,跟肖天健的大中国作对,根本就是在找死。
  这一天下来,不知道多少人归心于了肖天健,最起码南京城之中那些敌视肖天健的人,在这一天过后,许多人选择了弃暗投明,归降了大中国,也有很多人黯然离开了南京城,悄然的跑回了家中,从此之后老老实实的当了大中国的顺民。
  升旗仪式之后,肖天健又亲自主持对诸军进行了一次授旗仪式,各镇都被授予了一面全新的军旗,而原来他们的刑天军旗则全部收回,从此之后被永久收藏了起来,后来数十年之后,大中国建起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军史馆,将这些曾经使用过的刑天军军旗再一次的展示在了民众的面前,让后人得以重新回顾当初肖天健起兵的历程。
  这一次建国大典就在授旗之后,才算是彻底落下了帷幕,但是带来的效果却远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要好上许多,肖天健通过这样的阅兵式,将民心和军心彻底凝聚在了一起,将军队的士气也提振到了最高处,让所有人都产生出了一种归属感,虽说事后想起来,肖天健还是觉得有很多遗憾,但是在这个时候,他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事后想想,他也知足了。
  (今日鸣谢feng41501兄弟的打赏!)
  第二百三十九章 十字路口
  肖天健攻下南直隶之后,天下人其实很快便都知道了肖天健即将立国登基称皇的消息,可是对于这件事,不管是谁,都无可奈何,因为刑天军的实力在哪儿放着,现如今的刑天军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已然不可撼动。
  大明朝廷上下,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那些大臣们,除了怒骂肖天健是一个逆贼之外,只能背地里唉声叹气,到了这会儿,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的政令,已经无法通令全国了,虽说时下尚有陕西部分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两广、江西以及福建部分地区还名义上在朝廷的管辖之下,但是中间却横亘了一个肖天健建立起来的庞大势力,使得大明皇权在这个时候,对这些区域基本上失去了管理的能力,崇祯即便是想要下旨到这些地方去,也要派人穿过肖天健控制的区域,才能抵达,可是途中往往会被大中国的军方给抓住,使得他的圣旨很难发到京辅、山东、宣大之外的地方,所以虽然明知肖天健要在南京城登基称皇,可是崇祯却对此是毫无办法可言,只能眼睁睁的坐等肖天健完成他的登基,成为一个可以和他平起平坐的皇帝。
  到了这会儿,以大明朝廷的实力,已经根本无力再对刑天军发动任何有效的攻势了,因为南直隶的丢失,使得大明王朝已经失去了最为重要的财政和粮食的来源,往日间繁忙的运河,在扬州等地被刑天军攻占之后,从南直隶和浙江等地朝京师方向发送物资的漕船全部都停止了下来,大批漕船的船民和漕船要么被刑天军控制,要么就主动投降刑天军转而开始向肖天健效力。
  如此一来,北方一带不管是财政还是粮食,都开始出现巨大的缺口,要知道大明王朝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财政和粮食的耗度南直隶和浙江就占了六成左右,现如今漕运被刑天军断绝,可想而知大明朝廷立即便陷入到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京师之中自从南直隶开战之后,便接到的漕船越来越少,后来到了崇祯十三年十月之后,更是漕船断绝,仅能从德州、徐州、淮安、临清等漕粮仓库之中将一些陈粮调运到京师之中使用,一时间北方到了年底的时候,便出现了大面积的粮荒,当官的、勋贵们有钱,便拿钱抢购粮食储存起来,但是老百姓也没有多少粮食,京辅之地和山东又连遭建奴入寇,整个北方残破不堪,百姓人口也大减,大批百姓不是南逃就是被建奴掳为奴隶押赴到了关外,许多地方出现了数十里无人烟的情况,想要征粮也没地方争去。
  缺粮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北方的官军这个时候还有不少,这十几万官军也要吃饭,朝廷拨不下来,他们便自行去抢,老百姓的日子便更苦了许多,大明官军的才不管老百姓有没有饭吃的事情,他们总之是要先吃饱肚子的,所以抢起老百姓的时候,比起建奴还要厉害一些,可以说为了找粮食,他们对能够得着的地方,都采取了刮地皮式的搜掠,北方到了崇祯十三年底的时候,可以说再一次出现了饿殍遍地的情况。
  大批百姓实在是没法活了,干脆弃了田地和家园,纷纷南下逃往了刑天军控制的区域,一时间有几十万甚至可以说是超过百万民众,从朝廷控制区之内,纷纷逃入到了刑天军的辖地之中。
  这么一来对于新成立的大中国来说,也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大中国各地的官员们都不得不想尽办法来安置这些流民,以防他们转眼之间因为没饭吃,便成为了流寇,这样的话对刑天军前些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统治也造成巨大的破坏。
  在肖天健建国之前,肖天健和诸臣便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刚刚成立起来的各部都为这件事忙的是不可开交,不得不从刚刚占领的地盘上抑或是买抑或是从一些大户人家强征的方式,征调粮食朝着各地转运,来缓解这种流民涌入造成的压力。
  肖天健在登基之后,没有得到半点喘息的机会,便开始召集诸臣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个时候朝中又一次出现了意见的分歧。
  以李信为主的军方认为这个时候是他们经略南方的最佳时机,趁着朝廷政令不通,南方各地的官员和官军们都在各自为战,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统一调动,趁此机会他们可以将主力用在南方,尽速攻下江西、浙江全境,争取用一年的时间将福建、两广以及云南四川等地都打下来,这样的话,北方的大明王朝也就自行垮掉了。
  但是以李进德和付德明等文臣为主的一派则力主现在最好是速速北上,直接挥师将北面的京辅、山东拿下来,这样一来可以尽快的恢复漕运,朝北方运送粮食,尽可能的将北方百姓稳定在原来的土地上,否则的话,等经略完了南方,北方的百姓要么饿死完了,要么就都逃离了他们的土地,今后即便是北上攻下京师,到时候也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来重新朝北方移民,正因为如此,倒不如现在先尽快稳定北方,将大明王朝覆灭掉,南方到时候慢一点收拾也不晚。
  这两派的争论肖天健自然也参与其中,不过现如今他已经是皇帝了,也不能太过武断,这样的争论他有必要听一下,然后再做决断。
  在打四川上,肖天健和诸臣之间都没有意见,毕竟四川乃是一个极为富庶之地,现如今闯贼李自成也在觊觎四川,一旦要是让闯贼李自成捷足先登的话,四川必将生灵涂炭,今后即便是重夺过来,恐怕也已经是残破不堪,想要恢复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诸臣的意见都达成了一致,就是四川必须要尽快攻取下来,最起码要先夺占四川北部一带,堵住李自成南下四川。
  在这一点上,其实肖天健早有安排,在他刚刚打下南京城之后,便将罗汝才和李栓柱所部都调回了湖广到荆州一带整兵,准备兵发四川,这几个月下来,李栓柱已经率部开始沿着长江攻向了四川,现如今已经在年前攻至了夔州,击败了镇守夔州的一支明军,取得了一个攻入四川的桥头堡,年后大中国立国之后,李栓柱便开始调集更多的湖广一带的兵力,兵发四川,至于什么时候能取下四川,就看李栓柱的本事了。
  所以在攻打四川这件事上肖天健并没有太多去考虑这个问题,他相信有李栓柱和罗汝才,四川拿下来只是迟早的事情罢了。
  肖天健其实近些年来,屡次都遇上该如何抉择南下或者北上的事情,对于历史的了解,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才没有冒然便率军北上,并且成功的打下了南直隶和湖广这些地盘。
  现如今他也很想按照李信这帮参谋的意见,先南下将南方各地荡平之后,然后再毫不费力的北上,把像是熟透的果子一般的北方京师之地拿下来,那样的话,却是似乎相当稳妥,但是他却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他想这么做,却不知道建奴会不会给他这样的时间,让他先将南方诸省给拿下来。
  毕竟皇太极那个奴酋不是人头猪脑的东西,包括许多他手下的建奴,其实早就都对关内大好中原觊觎已久,他们能坐视他肖天健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将整个大明王朝给掀翻之后,然后再挥师去对付他们吗?
  李信他们只考虑到了大明的时局,却忘记了将建奴这一个不确定因素考虑在内,暂时关外尚未传回确切的消息,说明这阵子建奴在做什么打算,所以在暂不能判断出建奴的动向之前,这就如同又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该选择何去何从了!这也是肖天健在登基之后,没有立即作出继续南下或者是北上决定的原因之一。
  第二百四十章 奴酋的鬼胎
  肖天健的担心最终还是成为了事实,就在肖天健率军一路高歌攻略南直隶的时候,整个清国上下的重要人物可以说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大明南方的战事上面。
  建奴崛起可以说和汉奸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一些晋商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些官吏,为了一己私利通过张家口一带,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向关外输出各种物资,并且为了蝇头小利,甘当鞑子的探子,出了源源不断的将各种建奴所需的物资通过各种途径运送到关外赚取金银之外,还源源不断的将大明的各种情报传递给建奴,所以建奴方面从来都不用担心,会对大明的情况不了解。
  再加上刑天军在晋南崛起之后,因为肖天健痛恨这些勾结建奴的汉奸,从一开始便屡屡和这些于关外勾结的商贾们作对,不断的袭击抢、劫他们的货物,还时常袭杀这些商贾的商队,故此这些和建奴之间勾结的商贾们对刑天军和肖天健可以说早已是恨之入骨,于是更加变本加厉的盯着刑天军的情况,不断的将刑天军的消息传送到他们关外的主子手中。
  本来前些年建奴上下对于刑天军并没有给予多大的重视,也仅仅是把刑天军当成大明内部众多的流寇之一,根本就没有将刑天军放在眼里,但是崇祯十一年底,皇太极两路发兵派出睿亲王多尔衮和岳托叩关而入南下入寇,却万没有想到在京辅之地之中,遭遇到了肖天健率领的刑天军一部精锐凶猛的抵抗。
  不管是多尔衮和岳托,都在大明京辅之地吃了肖天健的大亏,随军入寇的各旗都或多或少的遭受到了损失,甚至于杜度麾下的镶红旗更是险一些全军覆没在刑天军手中,而且随军南下入寇的几个蒙古八旗也都损失惨重,总体上那一次南下折损建奴军近一两万人,这种损失对于建奴来说是一次空前的,令建奴上下无不为之震惊,同时也都对肖天健和他麾下的刑天军恨之入骨。
  那一次如果不是大明王朝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最终明思宗朱由检为了面子问题,不但不许官军配合刑天军对付建奴,而且相反还严令京辅各地官员不得给刑天军提供任何物资,更是想要趁着那次的机会,将肖天健和他麾下的刑天军精锐剿灭在京辅之地,可是最终作为执行者的高起潜和众多官军实在是太差劲,不但没有能剿灭掉肖天健和他麾下的刑天军精锐,反倒是在刑天军犀利的兵锋之下,被打的大败亏输损兵折将,最终不但折损了数万官军,而且还导致了大明重臣卢象升倒戈投向了肖天健,连朱由检视之为心腹的阉臣高起潜也被肖天健俘虏了回去,高起潜这个家伙为了保命,还高调宣布投降了刑天军,沉重的打击了大明皇帝朱由检的声望。
  而且大明的南方大将左良玉还奉旨趁着刑天军主力精锐北上抗击建奴军的时候,突然间发重兵攻入刑天军当时控制的河南,攻克南阳府,并且制造了南阳之屠,肖天健迫不得已之下,为了回护刑天军的地盘,最终率部撤离了京辅,放弃了追击建奴军,最终才使得建奴军轻松攻入山东,并且打下了济南府,饱掠一番之后,退出了关外。
  如果不是大明皇帝那次使出那样的昏招的话,多尔衮回想一下都觉得后怕,不知道他和岳托能否在刑天军的追击之下,顺利的再帅大军平安撤回关外,不过后来岳托还是在返回关外不久之后,便病倒在床,没多久便死在了返回盛京的道路上。
  崇祯十一年底和十二年初建奴南下入寇的那次行动,刑天军给建奴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他们凶狠的战法和旺盛的战意也让建奴上下想起来便位置不寒而栗,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阴影,回到关外之后,许多建奴军一提起刑天军,便有些不寒而栗,以至于使得建奴在这两年之中,再也没有对关内组织大规模的入寇行动。
  同时那次入寇出关之后,本来已经对女真鞑子俯首帖耳的一些蒙古部落也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许多蒙古鞑子从那一次入寇之中,看到了大明人之中,还是有相当强悍之辈的,心理上不再那么惧怕女真鞑子们了,于是一些蒙古部落便开始动摇了起来,甚至于还暗中派人到晋北一带,和刑天军勾勾搭搭了起来。
  甚至于连早已被他们征服的朝鲜国在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了建奴入寇的战事情况之后,也开始又有点变得不太那么恭顺了。
  所以崇祯十一年末的那一战,表面上来看,建奴军最终还是成功的从大明境内掳掠了大批财物金帛和奴隶出关,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但是那也仅仅是对大明王朝单方面上的事情,对刑天军的各场战事之中,建奴军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事后为此给建奴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十分深远,使得建奴上下不得不对这个肖天健还有他麾下的刑天军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在崇祯十二年建奴军出关之后,皇太极和建奴朝中的各个亲王贝勒们以及诸臣都恨透了刑天军,但是却又都有点害怕刑天军,一方面他们要重新对已经有点开始翘尾巴的蒙古诸部进行弹压,迫使这些蒙古诸部重新臣服于他们,同时还要对朝鲜国施压,迫使朝鲜国重新老实下来。
  另外他们各部在对刑天军的交战之中,除了未曾出征正黄、镶黄等三旗未遭损失之外,其余各旗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损失,特别是镶红旗更是损失惨重,不得不回到关外之后,重新补充人丁,使得建奴在短时间之内,再也无力南下入寇。
  皇太极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定,虽说那次入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多尔衮这个劲敌对他皇位的威胁,这一点上让他很是满意,可是他很清楚他是不能轻易的动多尔衮的,所以多尔衮率军出关之后,并未因为败给刑天军而遭到责罚,皇太极还对他温言抚慰了一番,还是稳定住了建奴内部的局面。
  进而他很快便对蒙古各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施压行动,用几个月的时间杀掉了一批有点蠢蠢欲动不太听话的蒙古族人,重新将蒙古诸部稳定了下来。
  同时皇太极还再一次主动向大明朝示好,表示愿意和大明朝议和,并且信誓旦旦的说今后他们大清和大明便永结秦晋之好,从此再也不相互攻伐,朱由检在这个时候,也正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一听说奴酋皇太极愿意和大明议和,于是便忙不迭的答应了下来,派人在十二年底之前,和建奴达成了和议,甚至于不惜与将锦州割给了建奴。
  皇太极通过这次明清和议,可以说又大赚了一把,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便将他们屡次想要夺占却未能夺占的锦州给收入到了囊中,同时还名正言顺的和大明皇帝平起平坐,他的皇帝身份也从法理上正式得到了大明的承认。
  皇太极这么做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他已经通过上一次入寇,看出来刑天军很可能将会成为他们建奴今后的一个大敌,他与其在这个时候和大明为敌,在北方牵制大批大明的精兵,那岂不等于是在给刑天军这个未来的劲敌帮忙了吗?
  于是他便以和议的方式,暂时性的和大明结成盟友,将大明北方的精锐官军从他们建奴大军的威胁之中暂时解放出去,让他们可以被明思宗朱由检调入关内,去对付刑天军,这对于他们建奴来说,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他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看着大明和刑天军这些汉人之间自相残杀,而他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大明如果通过这次和议能打败刑天军的话,对他来说无疑解决掉了一个潜在的敌人,省的刑天军的肖天健今后入主中原,挥师和他们大清为敌!也从心理上摆脱掉了建奴上下对刑天军的恐惧!
  如果大明官军入关之后,未能剿灭刑天军的话,那么在他看来,大明官军和刑天军之间也肯定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双方打下来,刑天军即便是获胜,也将会损失惨重,这样的话不管是大明还是刑天军的实力都会被削弱,今后他如果想要挥师入关的话,也会少了许多麻烦。
  而且大明朝廷将大批关宁军调入关内,北方便兵力空虚,为他今后破关入寇,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免去了他很多麻烦。
  所以皇太极这一招可以说是极为阴损,但是却不得不说他这么做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所以在和大明达成和议之后,皇太极便严令各旗旗主暂时都不许袭扰大明,充分的给大明一些时间,让大明抽调关宁军入关,去对付刑天军。
  (今天鸣谢法号星空、一醉山水二位朋友的打赏!感觉好像是新朋友!不知道对不对!呵呵!)
  第二百四十一章 奴酋的鬼胎2
  崇祯也确确实实的按照皇太极的设计,将大批辽东军和关宁军调入了关内,去对付刑天军,可是让皇太极大为泄气的是这些大明官军们实在是太不给力,各路人马入关之后,非但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将刑天军击败,也未能从根本上削弱刑天军的实力,反倒是数路兵马南下之后,纷纷在刑天军的兵锋之下冰消瓦解,先是王朴兵败,接着三月底孙传庭率领的吴三桂、白广恩、马科等部便在阳谷县兵败,孙传庭被肖天健生擒而去,吴三桂死于乱军之中,白广恩被马科逼降了刑天军,马科后来又被傅宗龙用计砍掉了脑袋。
  崇祯费劲巴拉的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最后一搏,便这么在肖天健和他麾下的刑天军面前彻底以失败告终,非但没有能挽回败局,反倒是丧失掉了他手中可用的最后一大批的兵马,其中不少兵将,事后都倒戈投降了刑天军,反倒是助长了刑天军的实力,也使得原来皇太极设定的想法都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最多也就是大大削弱了大明朝在山海关内外的实力。
  大明的失败,不但让朱由检泄气不已,就连在关外一直观望关内战局的皇太极一众奴酋们也都失望不已,在孙传庭兵败之后,建奴方面基本上以及可以确定,大明朝完了!下一步刑天军一统中原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于是建奴上下顿时都又产生出了一种危机感,不得不加速为下一步和刑天军为敌提前做充足的准备。
  其实在崇祯十二年多尔衮、岳托返回关外,皇太极了解到了刑天军的强悍之后,便已经开始为下一步对付刑天军做起了准备工作,在崇祯十二年间,皇太极下旨将汉军原来的两旗也扩编成了八旗,从此彻底形成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样的八旗制度,同时也使得汉八旗的成立,被提前了一年多的时间。
  在做出成立汉八旗的决定之后,关外建奴控制区内的大批辽东汉人和大批被掳到关外的汉人以及投降建奴的汉军,大批被编入到汉八旗之中,二十人抽一丁编练成汉八旗军,分别由耿忠明、孔有德等投靠建奴的汉奸们通带。
  而且皇太极接受多尔衮的建议,颁发旨意,在关外各产铁之地,一方面搜罗汉人工匠,一方面利用这些汉人工匠们加大铸造火炮和打造鸟铳的力度,并且将原来缴获的大批大明官军的火铳、鸟铳、三眼铳等等火器重新挑拣出来,配发到各旗汉军之中,下旨令这些汉军旗旗主们加大对麾下汉军的操练,打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所以从崇祯十二年末开始,整个关外建奴控制区之内,到处都在编练使用火器的汉军,特别是关外盛京(沈阳)和辽阳等地,更是铁炉林立,大批工匠夜以继日的铸炮和打造鸟铳等火器,而且还分设出了很多的作坊,专门制造火药,在这一年下来之后,建奴已经武装起来了数万的汉军,这些汉军也效仿刑天军的战法和编制,基本上全部以步军为主,军中有近半兵卒使用火器,倒是看上去还真是有点像刑天军的战法了。
  刑天军在阳谷县大败孙传庭麾下的官军之后,消息很快便传至关外,当时皇太极和一众手下的奴酋们便预计刑天军很可能会在大败入关的辽东军之后,会直接挥师北上攻打京辅、山东之地,最终攻打大明京师,夺取天下,于是便立即在崇祯十三年四月间开始调动兵力朝锦州一带汇聚,准备一旦刑天军北上,他们便也一起南下,给大明来一个痛打落水狗,争取抢在刑天军前面,攻克山海关一带,打到大明京师,夺取北京城。
  皇太极和手下奴酋们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效仿当年大辽和北宋的情况,在刑天军立国之前,先夺占燕云之地,形成居高临下俯瞰中原的局面,为今后和刑天军为敌夺取中原打下基础。
  多少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立国的时候,辽国其实已经很强大了,并且早于北宋立国几十年的时间,石敬瑭为了称帝,获取辽国的强大支持,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北宋终其一百多年时间,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都未能成功,而且对辽国屡战屡败,甚至于在辽国即将覆灭的时候,也没有能击败残存的辽军控制住燕云之地。
  所以皇太极和手下奴酋们也认为,只要提前控制住燕云之地,那么即便是肖天健和他的刑天军今后立国,也只能面对这样的既成事实,想要再从他们大清国手中夺回燕云之地就难上加难了。
  可是皇太极对于建奴军的调动,也马上引起了现任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的注意,洪承畴眼下可还是十分效忠大明王朝的,而且他根本就不相信皇太极会和大明诚心实意的议和,所以当初他在明清议和的时候,便一力反对,但是因为他知道的时候,木已成舟,洪承畴也无力回天,只能奉旨撤离了锦州城,率部撤防到了宁远,并且将原来锦州一带的大批汉民迁至了宁远一带,陈兵布防,严防建奴趁机再次南下入寇。
  这一年来,虽说朝廷从关外调离了大批官军入关,使得洪承畴麾下控制的官军兵力大不如以前,可是洪承畴却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增强辽东军力,同时奏请皇上朱由检,一改以往令出多头的局面,将大权归于他一人之手,统一对辽东诸军进行调控,虽说兵力下降严重,但是麾下留下的官军在他的统御之下,战斗力却有一定的提升。
  建奴军刚有异动,洪承畴便提前发现了,于是立即便调集辽东兵马增援宁远和山海关一带,这一次双方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战争准备。
  建奴方面抽调出了十几万满蒙汉八旗大军,先是汇聚在了锦州一带,做好了向南攻进的准备,而洪承畴则调集了五万大军于宁远和山海关一带布防,做出了死守不退的架势。
  双方仅仅是战前准备便耗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皇太极却发现他和手下们误判了刑天军的行动,刑天军在阳谷县大败大明官军之后,却并未如同他们所料的那样,随即便向北攻打京辅和山东等地,仅仅是控制了绝大部分山西地盘之后,便开始分兵将主要进攻的方向放在了南直隶一带。
  于是皇太极立即判断出刑天军下一步肯定是先打南直隶,待控制住南直隶以及大块江南的地盘之后,才可能会朝北攻进,于是他现在就打宁远,显然是有点太急躁了一些,毕竟汉八旗新建不久,战斗力还不是很强,而且很多装备还没有到位,时间上还是允许他再多准备一段时间的,于是他在仔细考虑过之后,又和手下谋臣们商议了一番,认为马上就打宁远入关,不如再等一下准备的更充分一些再说,毕竟洪承畴手下还有六七万官军可以调动,这些官军死守要隘,他们如果想要拿下燕云之地,肯定还是要进行一番苦战,倒不如再等等观望一下风头,寻找更好的时机再说不迟。
  结果是在崇祯十三年六月间,本来已经是战云密布的锦州、宁远等地,突然之间建奴军又开始后退,回到了他们的地盘上,使得这场大战顿时便消散于无形之中,结果害得洪承畴和众多辽东军兵将们白忙活了好一阵子,还耗费了大批的钱粮。
  而这一次皇太极的撤兵,也却是是相当明智之举,虽然崇祯十三年上半年入关的官军在关内对刑天军的作战之中大败亏输,但是北方留守的官军却还是具有相当的战斗力的,这个时候官军尚没有出现严重的缺粮缺饷的情况,留守的官军还有相当的实力充分利用地形上的优势与之对抗,皇太极如果再五六月间发动攻势,攻打宁远和山海关的话,还真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待到了几个月之后,情况便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肖天健率领刑天军在十月间攻占了南京城,并且进而迅速的攻占了扬州、镇江、苏州、松江府等地,彻底掐断了南直隶对北方京师一带的财政粮食的供应,使得大明朝廷的财政和粮食储备顿时便出现了严重的亏空,京师也出现了粮价暴涨的情况,更不用说是镇守关宁的这些官军了。
  北方的官军在进入十月份之后,便开始断绝了粮饷的补充,军中和地方都开始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情况,当地所产的粮食根本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和军队,到了崇祯十三年年底的时候,也就是肖天健正在南京城紧锣密鼓的准备登基立国的时候,整个关宁一带都开始出现了严重的粮荒。
  关宁军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拿不到该领的军饷了,就连吃饱肚子也开始出现了问题,一些军将为了让当兵的吃饱肚子,于是便不惜开始纵兵抢掠百姓,使得关宁一带的局势立即便陷入了混乱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